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我以一管窥书市
作者
谷林
期数
1982年01期
下班回家,打算顺路买一盒橡皮膏。走到医药公司门前,却因时间已晚,关门了。由于并非“急救”需用,也就不愿叩窗相扰,过一天再买无妨。却因此情不自禁地想到“日中为市”和“朔望赶集”对人们的不便,从而感到生活在现代城市的幸福。
最近看《书林》第四期(一九八一年),有一则广州举办书市的报道。这个消息,前些时看报纸原也已经知道了。记得报上还特别讲到黑龙江有一个机关的干部,在广州的书市上买得一批久已想买的图书,十分满意。这使我对从橡皮膏得来的一些联想,重又摇晃起来,觉得赶集趁墟,好象也别有佳胜之处。
报上的消息,有一处交代得不够清楚。不知这位黑龙江的干部是专程到广州去赶这个盛大书市的,还是本来出差在那边,凑巧碰上。如果是专程,这种精神大可佩服,很有点为了读书“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的味道。如果是适逢其会,风云际遇,那真所谓千里一线,千载一时,读报刊的人们也不禁要“闻道长安乐,则出门西向而笑”了。
其实,我在北京也曾经躬逢过书市之盛的。其拥挤情况,真不减当年之逛厂甸。这种场面确是感人,我甚至想说,我从这里增添了对未来的信心和希望。但接着也有了另外一个想头。读者对书市流溢的热忱,是不是在表达对我们书店日常门市工作的不满?应否把它看作一种情辞恳切的批评,从而设法改进门市部的备货和销售?
关于书市的报道中,还曾有过这么一则消息:许多出版社积极支援书市,赶印了一批读者欢迎的新书和重版书。——这自然很值得称赞,却又不免引来得寸进尺的愿望:愿出版社的支援更为经常化,不要让书店门市部长期绝迹的名花异种,只是翩若惊鸿地偶一露面于书市。出版社与书店的持久协作和一致努力,应能使我们的门市部真正反映出这个文明古国的风貌,描述好我们这个以有几千年文化积累著称于世的民族的心灵之美,使我们不致由于新书专柜长期显豁地陈列着《侠女奇缘》、《三侠五义》而在观光的外宾面前感到脸热。
赶集趁墟终竟是经济落后的过去年代的印记,书市之不经常,不普遍,很难对门市部起到补充调节的作用。关于书市的“盛况”,我以为不宜着意鼓吹。
我以一管窥书市
永存的精神遗产
走进大众文化场
蘑菇、甄宝玉与“我”的探求
《中国现代文艺资料丛刊》恢复出版
寂寞身后事
探索现代化的中国风格
学问家与舆论家
中国历次的统一和分裂
菲利普·罗斯当了间谍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