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英国儿童读物的新变化
栏目英伦通讯
作者亢泰
期数1982年01期
  一九八一年十月三日是英国的儿童书籍周。英国图书联合会组织了一系列的活动,例如儿童图书市集、故事会、木偶戏表演、诗歌朗诵会、儿童读物作家同读者见面、联欢等等。最使人感兴趣的却是这些活动中反映出来的英国儿童书籍的发展倾向和变化。
  英国儿童书籍的历史并不算长,十九世纪时这类书很少,有的也只是一些枯燥无味向孩子们说教、训导的宗教式书籍。从二十世纪开始,这样的书就逐步绝迹了。现在,在英国图书市场上你可以看到许许多多有五颜六色图画的、非常吸引人的儿童读物,尤其是专给学龄前儿童的书更是五花八门。有的书打开后里面是立体的剪纸模型,有的书里面的图画是活动的等等。书的纸张也很牢固,幼童们很难把它们撕破。这些还只是形式上的进步,内容上的变化就更大了。
  说教式的书并没有完全消失,尤其是给幼童的书,其中主要还是一些“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的内容,但也有一些书是启发孩子们在精神上和体质方面进行锻炼,使他们在两方面都变得更坚强有力。
  写给年岁较大一些儿童的书情形就不同了。近年来这些书的内容随着社会的变化也有了许多变化。原先儿童读物对当前的社会问题完全置之不理,而现在的作家们却再也不能忽视现实了。当今的儿童读物中不断地有讨论社会阶级的问题——阶级的区分、阶级成份的变化等等。此外,也有许多书涉及具体的社会现象。比如:未婚的母亲、离婚、吸毒等等。这些忠实反映社会的书的出现,使得儿童和少年们很早就对周围的社会现象有所觉悟。所以近年来英国的青少年对社会上的现象,无论经济问题、政治问题等都有自己个人的看法,思想比上一代人显得成熟。
   当代较成熟的英国儿童读物作家在塑造人物和叙述事件时不再是简单化的好人与坏人、黑白分明的了。对一些复杂的矛盾不再象过去那样有一个立竿见影的解决办法,而是按照人和事的本来面目,细致地加以描述和反映。这就象先进的录音设备,或先进的摄影技术那样把声音和形象更真实地重现出来,而不象过去时代的留声机歪曲了人的声音,或在画好的布景前摆好姿势照的像片那样,而更加接近客观的真实。
  英国儿童读物中有一本一九O八年出版的传统故事《风吹柳林间》(The Wind in the Willows)。故事的人物都是树林中的小动物,主角是个癞蛤蟆,他是个汽车迷,整天开车到处乱闯,是个典型的喜剧人物。癞蛤蟆开车闯了祸被关进监狱,他化装成洗衣妇越狱逃了出来。回家一看,家已被一群黄鼠狼 占领,癞蛤蟆和他的三个朋友就大打出手,把黄鼠狼赶跑,重新回到家中。这本书几十年来一直是英国儿童所喜爱的读物,而且改编成儿童剧上演,几乎是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项目。癞蛤蟆就是一个较复杂的人物。他开汽车乱来,不听人劝告,结果坐冷板凳,罪有应得;但是他性情愉快,心地善良,又赢得了别人的友谊,因此绝对不能冠以“好人、坏人”的头衔。
  近年来的儿童读物就更往这种方向发展了。特点之一就是作者如实地反映客观社会,不加主观掩饰。因此童话中公主同牧猪人结婚绝对不能解决矛盾,而爱情故事中最后的一吻也绝不是事情的终结,接着来的是婚后问题的开始:旧的矛盾解决、新的矛盾产生。这种写法使儿童们很早就认识到一个问题是有许许多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而不是简单的一种因素。立刻下武断的结论,往往总是行不通的。现在英国青少年的言论中你只能听到“我认为这件事如何如何”,而听不到“这是错误的”或“这是正确的”这类下结论的话。
  儿童文学作家为了更深入了解孩子们的思想,往往都在各个学校参加学生的各种活动,例如演戏,玩游戏,参加讨论等等。他们不是去“指导”,而是“参加”。英国目前很受欢迎的儿童文学作家麦克·罗森(Mike Rosen)就是这样的作家之一。他在《星期日泰晤士报》的彩色杂志上有一个专栏,鼓励儿童自己写反映自己生活的作品。孩子们的反应非常热烈,也的确产生了不少儿童作家。在十月份的儿童书籍周中就有一项“少年作家合作社”的活动,那就是年岁在十六岁上下的少年作家同成年作家座谈,讨论写作的各个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描写学校生活的作品也有进步。英国学校生活作品中传统的一个主题是学校中大欺小、强欺弱,最后是正义得到伸张。然而现在的作家不但写仇恨、残忍的心理,而且对这些思想感情产生的原因也进行探讨。这样一来,这些作品不但吸引读者,而且也起了一种促使孩子们更深入地去探讨社会、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作用。这同过去只是一味地按照似乎是天经地义千古不变的教条去教训孩子就大不相同了。
  一九八一年十月于伦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