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一部开先声之作
栏目品书录
作者张煜
期数1982年06期
  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研究论著还较少见,陈焜的新著可谓一部开先声之作
  多年来,西方现代派文学一直被人认为是反动、颓废、没落的东西。近年来它又时来运转,被有些人认为好得不得了,似乎表现当代社会生活非走现代派的路子不可。于是乎,又有人想走回头路,认为根本不应介绍进来。这种忽臧忽否的走极端,说明我们对于现代派文学研究还过于薄弱,亟待加强和提高。
  陈焜的《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是作者多年从事西方现代派文学的研究成果的结集。作者注重研究评论现代派文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他的有关论文,在国内外都有一定影响。
  实事求是和从实际出发,是作者研究现代派文学所遵循的原则。他批评了那种把自己熟悉而别人不了解的或者自己了解而别人并没有的东西强加于人的做法,那种首先进行道德上的评价而无视历史发展必要性的道德化批判,以及片面化、绝对化的观点,注意把现代派文学放到西方社会的具体历史环境中加以考察和研究。在他看来,二十世纪以来,西方社会物质文明的畸形发展,二次世界大战的惨剧,经济危机的接踵而来,世界范围内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风起云涌,传统的伦理和价值观念的动摇,强调个人价值、追求个人自由、怀疑一切权威的自由意识的兴起,这一切使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中一些有识之士从政治、经济、文化的动乱和个人精神状态的疯狂中看出了现代社会的危机,提出了资本主义文明面临着崩溃这样的重要问题,却又对社会主义充满了巨大的阶级偏见,看不到历史的前途和人类的未来,陷入了无可奈何的痛苦、绝望和虚无之中。这正是现代派文学应运而生的社会条件与思想基础,决定了现代派文学的性质和发展方向。它揭露和抨击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危机,但是批判者的意识本身也存在着深刻的危机,体现了危机时代寻找出路的艰难。
  社会历史内容的分析并不是文学批评的全部内容。不能只研究作品的政治观点和社会内容,把文学批评变成了社会学批评和政治批评。这是陈焜所恪守的另一条基本原则。他善于联系思想意义分析和研究现代派文学的审美特征。认为现代派美学意识的中心主要是强调真,并不认为真善美是必然统一的整体。美和善可以是假的,丑和恶却可以是真的。所以他们在作品中高度抽象掉现实生活的具体性和直感性,径情直遂地表现现实生活本质上的荒谬,从而把荒谬这样的抽象概念表现为一种高于现实又支配现实的最高真实。以喜剧的态度处理悲剧的内容是现代派文学的一个独特创造。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危机使原来崇高神圣的一切分崩离析,变得虚假可笑。现实的悲剧转化为历史的喜剧,导致悲剧精神的消失和喜剧精神的抬头,反映在现代派文学中就是嘲讽发展为悲喜剧交汇的“黑色幽默”。书中对意识流的分析也有独到之处。他认为,意识流方法就是多层次表现人物有意识以及无意识的心理活动和事件发展的新方式。但是从根本上说来它又不仅仅是一种表现的方法,而是对人和现实有了不同以往的了解的结果,即采取比较符合自然的态度恰当地认识人自己,包括认识人心中那些无意识的东西。这些说法当然也还是可以讨论的,但是从审美意识、功能、形式、手法探讨现代派文学艺术实践的得失,不仅有助于读者正确认识和评价现代派文学,而且也是评论现代派文学的探索性突破。
  读完全书,对于西方现代派文学也还有些疑问。例如现代派文学的主导倾向究竟是什么,危机的批判还是批判的危机?在现实生活中的社会作用究竟有多大,推动了历史前进抑或仅仅引起深沉的思考?把世界归结为荒谬究竟是怎样的艺术真实,一种深刻的真实还是过于折射的真实?意识流方法实质是什么,特殊的典型化手段抑或更多地倾向于自然主义?恐怕这都是值得琢磨和探讨的。
  (《西方现代派文学研究》,陈焜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八月第一版,1.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