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还他一个真面目
栏目品书录
作者钟文
期数1982年06期
  对徐志摩诗作评价不一,近出《徐志摩诗集》有助于还他一个真面目
  徐志摩的一生,象倏尔即逝的流星,极为短暂。如果计算一下“诗龄”,大约不过十年。他留下的作品,也并不很多。他生前自己辑印过《志摩的诗》、《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三本诗集,死后友人又给他编了一本《云游》。但是他的作品引起的反响却不小,褒贬毁誉,说法不一,从他去世一直延续到今天。茅盾在一九三三年写过一篇《徐志摩论》,认为徐志摩“是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是‘末代’的诗人。”茅盾具体地分析了徐志摩诗歌创作在思想上每况愈下的趋势,并从诗人的生活、信仰上掘出症结,而归结到历史的必然造因:“百年来的布尔乔亚文学已经发展到最后一阶段,除了光滑的外形和神秘缥缈的内容而外,不能再开出新的花来了!这悲哀不是志摩一个人的!”接着,茅盾又指出:“志摩是中国文坛上杰出的代表者,志摩以后的继起者未见有能并驾齐驱。”这些评价我以为是正确的。
  在这以后二十多年,对徐志摩诗的评价有很大变化。一九五六年,一本现代文学史略在评价徐志摩时,说了一句“他终于在‘怀疑、颓废’中睁开了眼睛,要看一看这‘劳苦社会’,总还是好的。”不久就受到了批评,作者还因此而有了一段坎坷的遭遇。此后,思想是“反动、腐朽、悲观”,艺术是“一派洋腔洋调”,这些似乎成了对徐志摩诗的盖棺论定。
  在这种状况下,读者所能见到的徐志摩的诗也就是《别拧我,疼》、《西窗》、《我不知道风……》等可怜的几首。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似乎这就是徐志摩诗的整体形象了。直至近年来一些报刊选载了徐的另一部分诗作,才使读者见到了《谁知道》、《先生!先生》这些描绘了下层劳动人民悲惨生活的诗,和《再别康桥》、《沙扬娜拉》等比较富于艺术性的诗。当一些读者了解了哀吟过“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的诗人,也曾热切地盼望过中国有一个“洁白的肥胖的活泼的婴儿出世”(《婴儿》),也曾“为要寻找一颗明星”去憧憬幻想过的时候,他们往往会从疑窦开始,来一个否定的再否定。甚至个别人把“在梦的轻波里依洄”的调子看作是诗的最佳音了,这是历史的反拨,却也有其片面性。
  这次徐志摩全部诗作的编辑出版,让我们首次看到一个完整的徐志摩,真实的徐志摩,这为开展对他的“历史的衡量和批判的估量”无疑是有益处的。
  徐志摩的诗不仅在思想上值得探讨,艺术上更值得借鉴。他的十年的诗的生涯,也正是他十年的诗的追求。如朱自清所说:“他是跳着溅着不舍昼夜的一道生命水”。因为这个缘故,卞之琳曾评论他的诗是形成中国新诗大海的一条不可忽视的江河。艾青则认为他“在诗坛上的影响比闻一多大。”
  徐志摩自小便有很好的古典诗词的修养。青年时又受英国浪漫主义诗人的影响。他的诗融合中西,自成一格,结构整饬而多变,讲究色彩和音乐感。如《再别康桥》寓谨严的章法于起伏多变的情绪之中,以及《消息》对象征手法的恰当运用,和《雪花的快乐》的那种音乐旋律感,在新诗创作艺术中都有其独到之处。
  对于徐志摩诗歌艺术的深入研究,无论对于理出新诗六十年发展的脉络,还是为今天新诗的发展取得借鉴,都是极有益处的。
  (《徐志摩诗集》,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一月第一版,0.91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