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重视青年心理研究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邵道生
期数
1982年08期
《青年心理学》的畅销使人感到迫切的需要重视青年心理研究
由日本心理学家依田新主编的《青年心理学》一书中译本,去年出版后又经再版,印了几十万册。我读了此书后,有些感想,略陈如下。
国外近些年来,每年都有大量关于青年心理学的新的专著问世。依田新的这一本不过是书海一粟,在其中并不占什么重要的地位。它之在我国的翻译出版,据笔者所知,也没有经过特意精选,而带有很大的偶然性。有些人盲目地把这本书当作这方面的权威著作到处征引,我看是大可不必的。
其次,青年心理学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它包括身心的发展,在心的发展中,又包括知、情、意的发展。而依田新此书所涉及的,只不过是有关青年的社会化的一些方面,内容比较狭隘。至于青年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青年智力发展的特点,以及青少年违法行为心理,青年在面临实际问题时的心理特征等,国外社会心理学界对此极为关注,并搜集了丰富的资料,作了大量研究工作,而本书却在这些方面均告阙如,使得它在体系方面存在一些缺陷。
对于青年的心理特点,本书所持的一些观点是我们不能赞同的。例如,包括本书作者在内的一些国外社会心理学学者,往往将青年期看作是一个“危机期”,其原因据说是发展到了这一时期会带来人格结构改组的危机。我认为这种看法是过于消极了。诚然,青年期作为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既可以向好的方向,也可以向不好的方向发展,但是这种发展的双向性决不是用“危机”所能概括的,因为青年期更是人生朝气蓬勃充满生机的发展期。目前有些文章因袭这一观点,盲目照搬依田新的说法,这无疑会带来某种消极的后果。
还应强调指出的是,本书过分夸大了性的作用,把这一时期的青年看作“性饥饿的青年”和“性的失业者”。这种说法显然带有强烈的生物倾向的味道,反映出资本主义社会性道德的混乱。
生活在社会主义中国的青年,无论是在心理的发展方面还是在心理特征方面,都与日本有很大差异。在青年的情感培养、人生观的形成、社会化的完成等方面,都离不开具体社会制度的影响,我国青年的心理在这些方面都有着自己的特点。而《青年心理学》作为资本主义国家的一本著作,当然不能要求它对此都作出详细的探讨。因此,对我们来说,就应对之进行慎重仔细和实事求是的分析,而绝不应当盲目搬用。
这本书也有不少长处,读后能给人以启发。例如,书中比较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当今世界上青年心理学的几种流派,注重对于一般原理的叙述,使我们对这个国内尚感到比较陌生的学科,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又如在论述青年心理特点及其发展时,依田新不同意只是着眼于社会、文化背景的决定性,也不同意单纯注重人的生物性。这个观点有其可取之处。对于青年工作,我们过去往往只偏重于从社会方面来考虑,常常忽略结合青年心身发展的自然特点去做工作。本书还运用了比较丰富的资料来阐述青年的情感特点,从研究青年心理的方法论方面,也能给我们一些借鉴。整个来说,这本书的畅销说明人们重视青年心理问题,因此必须好好开展对青年心理的研究。
(《青年心理学》,〔日〕依田新主编,杨宗义、张春译,知识出版社一九八一年五月第一版,0.52元)
重视青年心理研究
伊藤虎丸编:《创造社资料》
女人的危机和小说的危机
文化疲惫
艳歌行
风俗的悲喜剧
记两本版画集
甄陶还是镀金?
竞走
大学改革与学术传统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