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有声有色,值得一读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李丹
期数
1982年12期
《京剧漫话》是一本较好的京剧入门书,写得有声有色,值得一读
这不是一本戏剧专论,但它对我国民族戏曲和京剧的源流、发展演变的脉络都加以粗略的考察。这也并非京剧史,但它在前半部各章的铺陈叙写中也贯穿史的述说。它把京剧分为几个历史阶段,而以解放后的五、六十年代作为兴盛期,摈弃过去那种以本世纪三十年代作为京剧发展极至的论断。这是正确的。这不仅因为解放后京剧改革卓有成效,而且著名京剧艺术家如“四大名旦”、“四大须生”还大多健在。新中国京剧艺术臻于繁荣昌盛,如潮流之所必至,事理之所必然也。
作者又按行当(生旦净丑等角色分类)划分,铺排清朝中叶以来一百多名京剧演员的生平及其艺术特色,为他们“立传”。少则几十字,多则几百字至千字,手法堪称别致。往往寥寥数语,即能把一个早有定评的表演艺术家的演唱特点,勾勒出来。以言唱腔,荀慧生是“柔媚委婉,舒展流畅”,尚小云则“爽朗浏亮,刚健挺拔”,各有特色。形容言菊朋的唱法是“婉转精致,细腻入微,旋律有起有伏,节奏若断若续,娓娓动听,耐人寻味。”高庆奎则是“高亢激越,巧于用气,往往一个大腔连托数板,延绵不断。”运笔所至,以声立人,音回纸上。其它如对演员的做工、念白、打、翻或舞蹈,都有精采的描写。
《漫话》在叙写前辈艺人生平事迹时,也穿插了一些梨园掌故,艺坛轶闻。诸如“伶界大王”谭鑫培死于北洋军阀召唱堂会的迫害;汪桂芬在某王府唱戏临阵脱逃;名丑刘赶三在舞台上即兴编词儿讽刺李鸿章祸国殃民,因此罹祸,被拿问下狱,等等。凡此种种不乏思想内容的掌故轶闻,读之令人落泪。对比今日演员境遇,确有“换了人间”之快意。
本书后半部(第七章到第九章),如“京剧表演艺术特征”、“京剧历史人物的化妆造型”、“京剧音乐”,为京剧专业的各个组成部分。各章材料翔实,文字也很活泼生动,读来不觉枯燥。写京剧程式化特征,如虚拟、夸张、象征等手法,读之饶有兴味。如作者写道:
“以舞台的景物为例,正面的一桌二椅,说明是屋室,若是后面加上‘大帐子’即可当作帅厅、公堂或洞房。”(象征)
“以桨代船,以鞭代马,以车旂代车辇,以帐子代乘轿,以酒具代酒宴。”(虚拟)
特别是作者写到夸张的手法时,有一段独特的发挥:
“一种是采用延缓夸大的方法,使演员充分发挥独特技艺,,象电影中的放慢特写镜头。一个将官或兵卒遭到对手的拳打之后,马上腾起翻个‘抢背’;一个老人行路遇到沟坎时,立时跃身翻个‘吊毛’;一个花脸角色在震怒时,打起虎啸般的‘哇呀呀’等都是。有时采用延缓手法使人感到人物离开了剧中的规定情境,如许多戏里两将激烈战斗之后,败者逃下,胜者并不追杀,反而独自舞弄枪刀,‘耍下场’,表现其骄矜得意的心情。这些并不符合生活逻辑,而在京剧里却是允许的。”
读了这些叙写,京剧爱好者会心解颐,不熟谙京剧艺术的年轻人,也会领悟京剧手法的精妙。台上少量道具和“砌末”(即什物)能创造出一个不受空间、时间限制的广阔天地。可惜的是,近年来国内有些剧目往往添加了一些机关布景,反而冲淡了京剧所固有的虚拟、象征,虚实相间,以实带虚的艺术手法,而为海外热心的京剧研究者和爱好者所不理解了。有些同志就是不明白“唯其是中国的,才是世界的”这个道理。
(《京剧漫话》,张梦庚等著,北京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六月第一版,0.66元)
有声有色,值得一读
八股的功效
在“文”与“人”的天平上
外行与内行
求知难
“文”的思想史
和平的真义
说给你听一个鬼故事
堕甑录
前卫概念伤病员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