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从华君武漫画想起的拉拉杂杂的事情
作者黄永玉
期数1983年04期
  漫画时常接触社会历史的神经末梢,一种最容易引起疼痛和奇痒的东西。有如捆起一个人的手脚呵他的痒,虽是狂笑却痛苦万分。
  人的聪明才智不断在文化上发展。象天使翱翔云端,越过哲学的“范畴”,数学的“同类项”,科学的“属性”与“门、纲、目、科、属、种”诸般条条框框,在想象的天空进行嫁接,杂交,作出新的突破。
  文化的闭塞有如近亲结婚,终不免带来可怕的退化。
  古人说的“讽谏”,倒好象在为漫画立论。有个把问题抓准,譬喻巧妙,充满好心善意,而又具备不怕打击报复的那一点胆略。
  恶人是画不了漫画的。他不可能把庄严的使命对准自己。职业是终生的,而伪善却不能持久。这类人如果一定要画画,我看弄点速写玩玩倒还是可以的。
  我虽然喜欢欣赏漫画,却害怕肉麻的漫画。它往往比被讽刺的对象还丑恶,至少在气质上一致。于是,一个父亲教训儿子说:
  “都五讲四美了,你他妈的还满口他妈的!”
  这种情况下,孰能知道是非?
  我喜欢反映生活情趣的漫画,批评了,却把人的情感调得又浓又稠,培养着人们重要的品质——幽默感。
  幽默感是判断一个伟大民族智慧和气质的尺度。是人类生活和道德的酒曲。
  漫画家的生活时常为人误解。“既是漫画家,必定时常用画骂人”,以致与他接触时不免忐忑小心。或者,就是滑稽的代号,插科打诨

是他的擅长,一见面就得开个玩笑。侯宝林教授平时待人接物往往特别严肃,这是生活中的防线,免得好事之徒油皮油脸凑拢来耍小聪明。虽然侯宝林教授越严肃就越发使人觉得可爱。真令人觉得不知如何是好。世上就的确有这么一种烦恼,为了逃避别人的喜欢而疲于奔命。世上尽多的是矛盾,如“笑得肚子痛”,“饱得难受”,“好得一塌糊涂”,“美死人了!”之类。这都是很不近人情的。
  “嫉恶如仇”与“同情”实际上是表亲。嫉恶的源头还是善。有次我问侯宝林教授为什么不批评服务态度?他沉吟地说:“不忍心。三四十块钱一个月……”
  对于老华的漫画作品,我是没有甚么好说的。说,不如看。何况在他的面前捧场,本身就是一幅绝妙的漫画。
  我从没见他画过漫画,有如我从来没见过母鸡生蛋。他是个颇忙的人,骑车上班,要开会,要见许多不能不见的人,说一些不能不说的话。有人从办公室追到家里,谈到深夜。但是,他时不时有漫画出世。他甚么时候画画呢?鬼才知道!
  画别的画,有的只要精熟就可以了;因为重复原来的基础工夫靠的只是记忆力。漫画工作则不然,它永远在探索、窥视和发现,为思考所苦,是一个站在没有隐蔽的前哨的战士。是一只展着翅膀、俯览大地的岩鹰。我也想到伏尔泰的雕像,这说不上与漫画创作有甚么联系,只是一种感觉,那种凝视,瞄得准准地微笑……
  作为漫画家,老华有老华的烦恼。
  我知道他作品中时常出现一个讨厌的人物:自命不凡,责任心迟钝,自私心却极敏感;懒惰,却残忍得常思报复;奢侈,浪费,却穿着一套旧蓝布制服,头上戴着顶缩了水的干部帽,大嘴小眼。于是,只要这人物一出现,一些同志们就会说这又是在讽刺某某。即使老华诚心诚意地解释说不过是一种典型,并不具体指的是谁,也无济于事。
  后来在创作上老华就常常逃避这个人物。在脸上加两撇胡子,或是弄成个大长脸,或是画人的背影……不管怎样,长脸,方脸,跳跃的,打瞌睡的,仍然是那个灵魂。缠绕着追逐着他,有如魔鬼之于浮士德。有甚么办法?那个典型代表着腐朽落后的思想,正是漫画家战斗的对手之一,一个战斗者能拒绝对手吗?
  我自己有时候是失于检点的;表现在碰到落后状况不免的嘲笑尤其明显。知识分子有甚于老财显示阔绰而炫耀自己的文化,这是有历史根源的。觉着它的不应该,要改掉恶癖,还得费不少功夫。比如别人的认别字,不懂科学,城市和农村差距间的笑话之类……
  文明文化的修养是无止境的,层层嘲笑的因果关系事实上承认了更高明之士对自己的嘲笑的合法性。这点奴性表现不过只是五千年封建历史文化的“返祖现象”而已。
  我以前读过一段清末人的笔记,就很觉得可笑,而且还能朗朗上口:
  “夫扇子者,搧风生凉之器物者也。扇之为器,而质之以草、羽、竹、木、绢、帛,非万木之灵匠其工,运其智,孰能得而成之耶?求诸鸡犬鱼虫乎?
  风之运用在人而生发在天。酷暑之末,天风伏地,寒峭出于井梧,复有斤斤于扇器者乎?无有哉!然洞悉天地之奥秘而导引于机栝者,扇集大成矣!
  扇之运用,有雅俗之别。贩夫走卒列坐于通衢廊庑,手握南粤破葵扇,运之如大斫杀,呼喝有声,汗酸四溢,虽有风,为俗人之风也。正当之法,当以左或右手之拇指为一方,食、中、无名、小指为一方,挟扇柄于掌心抵之不使脱落;运腕力于左右,使和风流荡于中怀,动作从容,面带微憩,仪态优扬,则雅人之风存焉!
  扇之品类如春游仕女各得妍致。汉魏石刻上见有单面转扇,料为西域徒流所致,复有内官麈尾扇,官女之团扇诸品,美则美矣!然运转劳顿,颇不宜推广传习。


  三百年来有折扇问世。佳公子携此妙物秘于袖底如无物然,然忽于众目睽睽下突生端倪,畅开如伞盖,轻薄如鸟羽,飞动生风,开合适度,或有问日此何物也?微笑而不答足矣。人之聪慧机巧至于斯极!夫复何言?
  前日德庵大人得闻英夷进贡太极混元扇。扇为镔铁所铸,中空,藏阀门机括如人之经络血脉,状若无物,实则冀此欺矇忠厚。幸得一中卫窥其诡秘,实乃圣上之宏福,国人之大幸也。所呈云无须人力或兽力启动者,皆欺世谎言。实乃另有粗如腿筋之软管二条自须弥座下出之,、长二十丈,通至别室之怪异铁箱内,一乩髯绿睛之夷酋守之,手起,则箱案忽作雷鸣虎吼之声,且四周鬼火不止,则彼室之太极混元扇转动如旋风矣。此风之疾,千百倍于校场齐眉棍演习舞动,受之则气塞,阴森逼人,直透丹田骨髓。英夷之用心洞见,不察自明矣!实阿芙蓉一案后又一毒计也。凡我国人,不可复目之为恩物而任其摄取元气于不顾也。
  …………”
  以上古人论点是颇有历史价值的,虽愚蠢,总还有点爱国主义的味道。我觉得不宜取笑得太利害,当有一天认识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一切都会正常起来,如我们今天对于空调机、录音机、录相机的认识一样。
  在老华的漫画创作中是从不以这方面为题材的。这自然不仅仅是同情心的问题了。
  我向漫画敬礼!我深深体会到漫画创作的玩笑中严峻的历史任务。
  (《华君武漫画》〔一九八○年〕,四川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一年十二月第一版,0.58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