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这样探索人生
栏目
读书小札
作者
樊星
期数
1983年04期
翻开《托尔斯泰评传》第一五七页,上有托翁的一段慨叹:“不论过去和现在,我都明知道别人将赞美我书中那些描写小姐们的场面,赞美其中对斯彼兰斯基的嘲笑,以及诸如此类他们所能理解的废话,而主要的东西却谁也不会去注意到。”——他指的是他的名著中那些探讨历史、哲学的部分。这对于那些把托翁仅仅看作艺术家的人来说,似乎是难以理解的(要知道,这位巨人发议论的时候是喜欢走极端的呵)。不过,还是让我们站在人生(而不仅仅是艺术)的高度去重新认识这位巨人吧!多读点关于他的传记,看看他是怎样在不断的探索中去认识人生,并最终征服了好些人可望而不可及的高峰的吧,那么,我们就会有共同的语言了——托翁在文学上取得的无可比拟的巨大成就正与他对于人类命运的哲学思考密不可分。我们今天当然无意去赞同或宣扬托尔斯泰的整个思想体系,但是对他之热中于哲学思考,仍然不能不令人感到叹服。
每一部文学名著都能给我们以人生的启示。然而,因为作家气质的不同、思想方法的不同,那些名著给人的启迪也有深浅和广狭之分。
这里,试将托翁与屠格涅夫作一比较也许不是无益的。他们二位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都是不朽的。但前者的成就毕竟较后者为巨。为什么?是屠氏不如托翁勤奋吗?显然不是。
《苏联文学》今年第五期上有一篇文章,其中有一节比较了二位大师对艺术的不同理解。屠氏十分赞赏比自已年轻十岁的托尔斯泰的天才,但又为后者将许多的精力去探讨宗教和伦理等问题而担忧。作为一个文学家,还是全力以赴献身文学吧——他好心地劝后者。而固执的托尔斯泰却这么自慰道:“谢天谢地,我没有听从屠格涅夫的话,……”他说,他的良心不允许他去专心地写作而忘记那个悲惨世界!他坚定地走为人生的路,终于成为屠氏自愧弗如的“思想的艺术家”。
屠氏奋斗一生也未能登上托翁征服了的绝峰,这与他“文学家就应是个文学家”的主张有无一点必然联系?
是的,这是值得每一个有志于探索人生的思想者深思的问题:是用这颗赤热的心去拥抱世界?还是仅仅拥抱文学?
打开屠氏的著作,我们也能沉醉其中,也能沉思,但……
而对托翁的高峰,我们不能不热血沸腾,同时,身不由己地跟随他去探讨,探讨一系列重大的、永恒的问题……
我常常想:《安娜》的题材若给一般的作家去处理,会是个什么样子呢?是一个司空见惯的爱情悲剧(尽管这样的悲剧也可以催人泪下)?——只要写得好,这悲剧甚至也会再现社会生活的画面,从而获得一定的社会意义。然而,大概不会有人在处理这样的题材时分去几乎一半的笔墨写一个与女主人公只见了一面的人物——列文。不是吗?当这部巨著问世时,多少人抱怨它缺少艺术性啊!可是,托翁毕竟是托翁,他为人所不敢为,不能为。列文的探索具有重大的哲学意义和永恒的人生意义。
我还想过:古往今来,写战争的小说知有多少?但在那成千上万的同一题材作品中,哪一部能比得上《战争与和平》?……金戈铁马、热血硝烟、出征凯旋、生离死别、壮阔的画面、众多的典型……很多作家都能写得活龙活现。而唯有托翁等作家才不以仅仅再现战争场景为已任,他的主导思想是通过描绘当时的生活去探讨人民的作用和贵族的命运。安德烈和彼尔,两个人生意义的探索者,托翁通过对他们探索的历程、他们心灵发展的全部辩证过程的生动描绘,把一系列永恒的问题摆在了后人的面前,于是,我们便情不自禁地凝视着他那双深邃的慧眼,而陷入了深思……
要拥抱世界,就需要有博大的哲学胸怀。歌德、席勒、雪莱、巴尔扎克、陀思妥耶夫斯基、海涅、曹雪芹、还有鲁迅先生——这些文化的巨人,哪一个不同时也是伟大的思想者!他们的不朽作品中都浸透了深刻的人生哲理。不仅如此,他们还都不同程度地给后人留下了许许多多关于政治、哲学、历史、美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精辟论述——而这,也是一般的作家望尘莫及的。
托翁曾在晚年给后人留下了一张书单子,在那里面,他记下了对他一生影响巨大的书目这是了解他的哲学思想的重要资料。在为数四十多种的书中,有关哲学、宗教的著作就有近二十种。其中有著名的《圣经》、《忏悔录》(卢梭)、《爱弥尔》、《新哀洛绮思》、《基督教的本质》,以及孔子和孟子的著作。
当托翁还是个青年的时候,就由于对思索的偏爱、对凡事都穷究不舍的爱好而赢得了“哲学家”的称号。他的亲戚也对他当时日以继夜地攻研哲学的那股不可思议的干劲发出了惊叹之声。对哲学的钻研,使他在创作中能以一种前人所未有的深度去思考人生——他并不仅仅以反映现实为己任,他探索的,是一系列永恒的问题、有“教训意义”的问题;为了探索,他研究了历史、哲学、宗教、伦理、教育、政治;为了探索,他兴办过学校、编写过课本、积极参加过救灾工作、进行过改革田庄经营方法的实验;为了探索,他踏入过“为艺术而艺术”的陷阱、也因为“勿以暴力抗恶”的主张不能付诸实现而终身痛苦过;为了探索,他留下了一系列思想的结晶、一座座艺术的高峰;还是为了探索,他为理想而义无反顾地牺牲了优裕的生活,甚至最后离家出走、连尸首也不留在舒适的卧榻上!正为了这一切,托翁才成为“人民心中真正的沙皇”!
面对这位巨人的目光,让我们沉思……当前,有些不自满的作家正为了创作如何再深入一步的问题而苦恼。那末,托翁的探索道路能否给一点启示呢?
这样探索人生
读《政法界右派分子谬论汇集》
失落感旧(之二)
《管锥编》中的比较文学平行研究
黑格尔、中国学术和现代性
续谈比较文化
九凤之歌
来燕榭书跋
中国近代历史的一页
富有魅力的保罗·斯威齐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