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德国自然科学家与康德哲学
作者
赵鑫珊
期数
1983年06期
一八○四年,康德去世。从十九世纪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德国国土上有如群星灿烂相继涌现出一大群杰出的自然科学家。阅读这些科学家的传记,我们会发现一个发人深省的共同之处,即所有这些科学家,在他们的早年,几乎全都或多或少地研读过康德的论著;康德哲学对他们世界观的形成和整个科学生涯均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我以为,这里涉及到德国自然科学优秀传统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这一重大课题。探讨这个课题,不仅具有科学史和哲学史的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自然科学的发展与哲学的相互关系问题,直接关系到怎样使中华腾飞于世界。
如果说,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智慧发展,“有很多地方得益于德国的大哲学家,尤其是黑格尔”,那么,德国一大批自然科学家的智慧发展,在某些地方也得益于德国的大哲学家,不过主要不是得自于黑格尔,而是康德。是的,德国自然科学家只重视康德,他们几乎都闭口不谈黑格尔。我想,这一事实,恐怕是值得我们的读书界“俯而读,仰而思”,进行深入研讨的。
试以爱因斯坦为例。爱因斯坦无疑是德国自然科学优秀传统的最高代表和终结,因为希特勒上台后,随着以爱因斯坦为首的一大批犹太科学家相继脱离纳粹德国或被关进集中营,德国自然科学的优秀传统便宣告完结了。这是德国自然科学黄金时代的结束。代之而起的,是第二次大战后美国科学技术研究占据世界领先地位。
爱因斯坦非常熟悉康德的论著。十三岁那年,他便阅读了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对康德哲学表示好感。一九一八年,爱因斯坦三十九岁,那时他已攀上世界科学的高峰,刚刚完成广义相对论不久,他写信给物理学家玻恩,陈述他研读康德著作的体会和心得:“除了做别的一些事情外,我正在这里攻读康德的《导论》,并且开始理解到这个人所发散出来的和仍在发散的那种发人深思的力量。”这里所指的《导论》,全名为《任何能作为科学的未来形而上学的导论》。这是康德对《纯粹理性批判》所作的通俗解释。在爱因斯坦紧张思索宇宙空间有限无界和引力波的存在,以及最后建成广义相对论的同时,他还潜心研读康德哲学,并开始理解到这种哲学所发散出来的一种发人深思的力量,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一件事啊!这说明爱因斯坦的科学思路和物理理论同康德哲学有着何等内在、何等密切的关系!具体说,两者究竟是什么关系呢?我想,康德哲学同爱因斯坦物理理论的具体关系,就是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思考的出发点。爱因斯坦用他的慧眼窥见到了康德哲学二律背反的根源即其一例。爱因斯坦认为,康德哲学把作为容器的空间和时间,同作为内容的物质和力分隔开来,结果才引起了二律背反。爱因斯坦的成就是指出了摆脱二律背反(即两个相互排斥但同样是可论证的命题之间的矛盾)的出路:把容器同内容统一起来,提出两者是不可分割的这一创新概念。
康德哲学为爱因斯坦提供了科学哲学思考的出发点的另一个例子是康德的先验论思想。爱因斯坦认为,“康德哲学中最重要的东西,是他所说的构造科学的先验概念。现在有两个相反的观点:一个是康德的先验论,依照它,某些概念是预先存在于我们意识中的;另一个是彭加勒的约定论。然而两者在这一点上却是一致的,即都认为为了要构造科学,我们就需要任意的概念;至于这些概念究竟是先验地给定的,还是任意约定的,我却不能说什么。”是的,对于这类争论不休的纯哲学问题,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总是明智地采取回避的态度。但是,康德和彭加勒的有关构造科学的思想却对爱因斯坦的科学创造活动产生了有力的影响,因为他一再声称:在我们的思维和我们的语言表述中所出现的各种概念(概念体系连同构成概念体系结构的句法规则),从逻辑上来看,都是思维的自由创造,它们不能从感觉经验中归纳地得到。
当然,在许多地方,爱因斯坦的思路同康德哲学毕竟是背道而驰的。这正如他自己所说:“我不认为我的理论是合乎康德思想的,即不合乎我所了解的康德思想。” 读到这里,有人或许要问:既然两者是背道而驰的,怎能说两者有着密切关系,怎能说后者给予前者以有力的影响呢?我的回答是:在文化思想(科学、艺术和哲学)继承问题上,判断前人对后人的影响大小,不仅要看后者从前者正面(正方向)继承了什么,而且同样要看从反方向受到启示的大小。这里方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前者是不是提出了重大的哪怕是错误的问题?这类问题是不是构成了后者进一步探索的出发点?翻开科学史和哲学史,我们到处都能见到这种继承方式——反向继承方式。比如,哥白尼继承他的前辈托勒玫体系便是从反方向继承的。托勒玫主张地球居中不动,日、月、行星和恒星都环绕地球运行,而哥白尼则以日心说否定了托勒玫的地心说。尽管如此,我们仍然要公正地评价托勒玫学说在科学史上应有的地位。因为它为后人提供了探索的出发点。
马克思继承黑格尔的辩证法也是沿着完全相反的方向进行的;因为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倒立着的,马克思的功绩是把它顺过来,从而发现了合理的内核,达到了深刻的真理。
康德哲学对爱因斯坦科学活动的价值,在于它具有猛烈刺激人们思维、拓展人们精神视野的功能。我以为,哲学的最大价值,并不在向人们提供一个确定的、心满意足的答案,而在于启发你对普通事物作多层次、多角度和种种可能性的思考,使你坐卧不安,辗转反侧。
爱因斯坦喜欢读康德的书是不奇怪的。因为爱因斯坦从其气质(性情、格调和风骨)来说是一位自然哲学家,他的志向和最高使命是要获得支配宇宙的那些普遍基本定律,从这些定律出发,再用单纯的演绎法建立起世界体系。
在爱因斯坦心目中,康德不仅是德意志民族智慧的代表,而且也是这个智慧民族的道德和良心的象征。没有道德的智慧是邪恶的,可怕的。一九三三年,为了抗议希特勒上台,爱因斯坦发表了《不回德国的声明》。他一面谴责希特勒残暴地破坏法治,一面加誉于康德和歌德:“……我也希望将来象康德和歌德那样的德国伟人,不仅时常会被人纪念,而且也会在社会生活,在人民心坎里……永远受到尊敬。”
在成千上万犹太同胞惨遭迫害之际,爱因斯坦依然胸怀坦荡,把法西斯的德国同康德、歌德的德国截然分开,这是何等的襟怀,何等地明智,又是何等地感人!康德,这位哲学日历中伟大的学者,他的高洁和情操,亦由此可见一斑。
杰出的德国数学家希尔伯特(一八六二——一九四三)同康德哲学的关系是另一种例子。熟悉现代数学的人对于希尔伯特的名字是并不陌生的,但是知道他同康德哲学关系的读者恐怕就不多了。
希尔伯特和康德是同乡,都是东普鲁士哥尼斯堡人。早年,他的智慧发展颇受康德言论的影响。每逢康德诞辰纪念,少年希尔伯特便陪伴爱好哲学的母亲去瞻仰康德半身像,那刻在圣堂墙上的康德格言,即印记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使他终身不能遗忘:
有两种东西,我们愈时常、愈反复加以思索,它们就会给人心灌注一种时时在翻新、有增无已的赞叹和敬畏:头上的星空和内心的道德法则。
晚年,希尔伯特在哥尼斯堡自然科学家大会上做了一次有关数学、自然科学和哲学基本问题的著名讲演,题为《自然认识与逻辑》。这位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数学发展的天才数学家说:“我以为,在本质上,康德认识论的基本思想也体现在我对数学原理的研究中。”
M.玻恩同康德哲学的关系也是值得我们注目的。这位杰出的德国物理学家、量子力学波函数解释者、一九五四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金获得者,也在他青年时代就研读过康德著作;他确信康德“一直到现在对人们的思想还有影响”。象爱因斯坦和希尔伯特等人一样,作为一位自然科学家,玻恩研讨得最多的一部著作是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而不是另外两部《实践理性批判》和《判断力批判》。
康德的下列思想,拨动了玻恩的理性之弦:“客体是经由感官印象给予我们的,感觉印象产生我们的知觉。然后理性又处理这些知觉,并产生概念。”许多第一流的德国自然科学家之所以对康德哲学发生兴趣,正是因为康德宣布了哲学的基本任务是批判地研究人的认识能力,确定人类认识的界限、范围和方式。康德认为,弄清这些问题,是我们认识世界、获得系统、真正知识的必要前提。
玻恩并不完全赞同康德的主张(他认为“自在之物”这个概念就是康德学说中的一个弱点)。象爱因斯坦一样,玻恩也多半是从反方向(即批判地)继承康德遗产的。对于玻恩,康德遗产的价值,就在于它为玻恩探求物理学的哲学含义提供了一个发人深省、生机勃勃的出发点。因为玻恩一再声称:“科学的哲学背景始终比科学上的个别成果更使我感兴趣”。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劳厄(M.von Laue)同康德哲学的关系,是我想列举的第四个例子。由于他提出了X射线通过晶体会出现干涉现象的设想,而荣获一九一四年诺贝尔奖金。他不仅站在物理学研究的前沿,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而且也象爱因斯坦等人一样,自觉地参与了哲学的争论。二十世纪前半叶物理学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是在有关物理哲学问题热烈争论的气氛中获得的。争论的焦点,最后多半都可归结到对康德哲学的态度。据劳厄自述,他念大学的时候,就开始攻读康德著作;康德哲学不仅拓展了他的精神视野,而且还改造了他这个人,形成了他的世界观。
康德哲学不仅对德国好几代自然科学家产生了有益的影响,而且还启迪了德国一大批哲学家和文学艺术家(如歌德、席勒和贝多芬)。可是,黑格尔的影响范围尽管也极广,但在自然科学领域却没有他的地盘。在德国自然科学家的科学专著扉页上,往往有康德的语录赫然在目,而黑格尔的话语却是绝少能看到的。德国自然科学优秀传统的特色之一,是具有康德的哲学精神。
德国自然科学家与康德哲学
时髦面面观
《批评生理学》:职业的批评
一七“九三年”→二十世纪末……
另一个希腊
再现“东学”
市场、市场经济及其超越
纪念田老,缅怀教益
物权法:诠释与过度诠释
超越五四?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