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银鱼集》后记
作者黄裳
期数1983年06期
  一年将尽,将积下的旧稿整理了一下,编成了这本集子。和《榆下说书》一样,所以也大抵是同类性质的杂文。除了近两年所作之外,还编进了一些旧文,有的还是三十多年前的陈货。
  一九四七年初夏,我工作的报社被封门了。同时得到关心我的朋友通知,说是有人看见过一张黑名单,上面有我的名字,劝我最好还是避一避。避到哪里去呢?先是躲到在大学里工作的一位朋友的宿舍里去住了两夜。朋友比我低两班,这时留校在当助教。这大学是我的母校,但这校舍我却从来不曾进去过。这回算是第一次真正领略了大学校园的气息与风光。晚上在校园里漫步,望着亮着灯火的图书馆的窗子,曾着实产生过一种羡慕的心情。总住下去也不是事。于是商量好,拉了另一位同学一起出门去。远处去不成,于是就选定了嘉兴。到了嘉兴免不了要游南湖,到了烟雨楼上去喝茶。这就是《鸳湖曲笺证》最初的写作契机。
  今天想来也不能不惊异于当时的大胆、狂妄,竟自要动手写这样的考证文章。感谢吴晗和郑振铎两位前辈,他们都极力劝我动手。不只是口头上鼓励,还借给了必要的参考书。在郑西谛庙弄灯光昏暗的书斋里,他从四周的“书山”中抽出了明刻的张溥文集和几社文选塞到我的手里,吴晗则从北平寄来了《霜猨集》。
  文章写成后在《文艺复兴》上发表。自己很不满意。这是必然的。后来见书渐多,时时碰到过去没有发现的新材料,就觉得更不满意了。曾几次下决心重写,但几次起了个头就住手了。这使我懂得改写旧文并不是一件容易事,它会破坏尽执笔当时的一切兴会与情怀。也许改作科学论文是不会遇到这种困难的吧,可我写的又并不是科学论文。有人主张写论文要保持纯洁的“科学性”,要象科学家在恒温消毒密封的试验室里工作一样,避免与外界一切接触。不许说“题外”的话,无论“以论带史”或“以论代史”都不行。这是很难很高的标准,可惜我做不到。无论做题目如何正经的文章,总还是不能不时时夹杂了大量世俗感情。这就证明我是不会也不能写“论文”的。《鸳湖曲笺证》也不是正宗的论文,因此也就不好改,只能以原来的模样呈现在读者面前。
  把几篇有些关联的旧文安排在新作之后,目的只是想提供多一些材料,并使读者知道自己许多年来考虑这些问题时曾有过哪些想法。
  在六十年代初,曾经有过一种野心,想关起门来研究几个有兴趣的历史问题。记得曾开过一张目录,寄给吴晗请教。他又热情地给予鼓励。记得其中就有这样一些题目。清初明遗民的生活与思想,他们与新朝统治者的微妙关系,以及通过象曹寅这样的人物体现出来的清初文化政策……。通过毛晋、许自昌这些地主兼“出版家”的活动,反映出来的明清之际资本主义萌芽的消息;通过他们与一些“大知识分子”如钱牧斋、陈眉公之间的关系,看党社集团与山人名士的真相。又如“扬州八怪”“西泠八家”这些画家诗人的社会经济地位,掩盖在“高雅”表象底下他们的真实面影,“清词丽句”背后的愤慨牢怨。还有在扬州盐商马氏兄弟、天津水西庄查氏周围聚集着的以万鹗为首的一大群文士的踪迹。这许多,都是想了解三百年来文化史的人所必需认真弄懂的。研究这许多饶有兴味的重大课题,不是我的知识、素养所能承担的。开始时只不过是读些书、作点笔记,写一点简单的札记。没有好久就来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些计划、设想、材料理所当然地都在“扫荡”之列,无从说起了。但也还剩下了一点零章断简,现在就一并收在这里。
  因为买旧书,有机会接触象四明天一阁范氏、山阴淡山堂祁氏、甫里梅花墅许氏这些藏书旧家的藏书。这就引起了对他们的兴趣,因而写下了有关的一组文字。这些都不是正宗的藏书史论文,与《藏书纪事诗》、《书林清话》这样的著作着眼不同,多的是“题外”的话,在版本目录学家看来恐怕是不合规范的。
  另一组是书衣杂录。多年来的习惯,一书入手,总是要在书前卷尾写一点题跋之类的话。这中间百分之九十大抵是空话,这是受了《荛夫藏书题识》一类书影响的结果。偶有数种,读过一遍,查考过一点史实,产生了一点感想,空话的成份少些。抽暇整比,勉强算是读书杂记。这中间包含的错误可能很不少。我至今毫无自信真能读得懂古书,不点出破句、读出白字,加以心浮气躁,作风粗疏,有时仅凭记忆就发议论,这样造成的错误肯定也不少。我曾随手把吴三桂的孙子写成儿子;在《符离弭变纪事》中,断句和理解也都有不妥之处。经热心读者的指教,都作了改正。我是非常感谢的。
  编在最后的是随笔,因为多少与书有些关联,就挑出来收在这里。
  近几年来,读书的风气确是空前地盛起来了。这是非常值得高兴的。以论书为题的作品出版得也很不少。我曾写信给一位喜欢读书的朋友说,能够想出来的嵌进一个“书”字的书名恐怕已为他用尽了。就象大观园里的诗人做菊花诗,“访菊”、“咏菊”、“问菊”、“簪菊”……一直到“菊梦”,许多诗题都被快手的林姑娘拿起笔来一下子勾掉了,简直使后来者无从措手。因此想书名也成了一件困难的事。这里用了一个“银鱼集”的名目,也无非是偷懒讨巧的办法。古时读书对蛀食书籍的小虫抱着复杂的感情。一方面是痛恨,但另一面也很羡慕。据说有的虫三次吃掉了书叶里的“访仙”字样,自己也就化为神仙,这就是“脉望”。真是值得羡慕的虫子。明赵清常就把他的书斋命为“脉望馆”。但这名目太冷僻了,要查字典才能知道,对读者很不方便,现在就使之化为“银鱼”。这并非“学名”,想查也查不到。但前人是用过的,记得在什么人的题跋里就看到过“银鱼乱走”的句子。这“乱走”的实况我也常常见到。有时打开一本旧书,会忽地发现一条两三分长的银灰色的细长小虫,一下子就钻到不知道什么地方去了。幸而捉住,用手指一捻,就成了粉。书虫有许多种,它们能干出种种花样来。有的能打一个细眼;笔直到底,和钻探队打探井一样,有的能把书叶吃得象蛛网,有的在书口、书根结一个壳,象小孩子捉来喂鸟的“皮虫”……。这中间,这“银鱼”恐怕要算是最“可爱”的了。
  (《银鱼集》将由三联书店出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