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哲学家的诗
栏目
读书小札
作者
邵燕祥
期数
1983年08期
拿到王若水同志的文集《在哲学战线上》,无意中一下翻到最后一页,分行排列的文字吸引了我:
从前,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神。
现在,人按照神的形象再创造他自己。
人啊,信仰你自己,崇拜你自己吧!
移山倒海,驯服江河的是你。腾云驾雾,呼风唤雨的是你。
你有这样的双手,一只手修理地球,一只手把星星抛掷在太空。
你吹一口气风云变色,
你发一声喊天地震动。
你是全能的。你神通广大,法力无边。
人啊!地球对于你是太小了,它是你的摇篮,但不是你的归宿。
你不必再归于尘土,你可以到月亮上和其他更远的星星上建立新的住所。
你还要继续征服地球,但你也要开始宇宙的远征。
你就要结束你的前期史,向自由飞跃。
那时你将一步步成为宇宙的主宰,天上地下,都是你的乐园。
这是这本书所附录的《创世记》接近结尾的部分。它是《旧约·创世记》的翻案文章,它的意义却决不仅在于翻案。作者把他的《创世记》当作哲理性的神话,其实这也不是神话,而是人的颂歌。——劳动和劳动者的颂歌。
在破除宗教式的个人迷信的思想解放运动里,读到过不少各种各样的“人之歌”;然而不在少数的作者在写作他们的“人之歌”时,哲学上并没能超越费尔巴哈一步。在费尔巴哈那里,宗教是一种异化:人按照自己的模样创造了上帝,却又宣称上帝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人,于是,人就拜倒在自己的头脑的产物面前。要克服这种异化,费尔巴哈认为就要把神学还原为人本学,人要自觉地崇拜自己,崇拜那个象上帝一样抽象的人;在消灭信仰上帝的宗教之后,代之以一种人类之爱的新的宗教。
王若水的《创世记》,则是根据他对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有关异化观点的理解,以劳动的异化及其克服为主题。他在《在哲学战线上》序言里说:“人的本质是劳动,劳动的异化产生私有制,而私有制的苦难世界产生宗教的需要。”“我想,在基督教的上帝观念里,劳动是没有地位的。上帝有意志,有智慧,有爱,这些都是人赋予上帝的本质,唯独没有劳动。不但如此,在旧约《创世记》里,劳动还成了上帝对人的惩罚。”作者在他自己的《创世记》开头,就引入了中国民间传说中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象征劳动的神——开天辟地、创造世界的盘古。接着,不是一般地写到劳动,而是既写到劳动的“肯定的一面”,也写到劳动的“否定的一面”;写到不劳动的少数人怎样剥夺和奴役了劳动着的大多数人,劳动者沦为“非人”,而只有当劳动者作了自己的主人,为自己劳动时,他才感到劳动的尊严和价值,也才感到人的尊严和价值:“他不受奴役,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真正的人,堂堂的人。”作者没有美化“人之初”的原始社会;只有彻底克服了劳动的异化,亦即消灭了私有制,消除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发展和结合的共产主义社会,才是人类的黄金时代。
作者没有引导我们离开劳动的异化产生私有制这个线索去侈谈人的尊严和价值,也没有引导我们离开社会制度的变革、旧式分工的消除这个线索去侈谈异化的克服。
《创世记》始终持着劳动异化这个解开私有制秘密的钥匙,但是它并不是关于异化的概念的通俗图解。即使对哲学、政治经济学没有特殊兴趣的读者,也不难从中感到,作者所热情歌颂的,作为摆脱了物质和精神奴役的劳动者的“人”——“这是一个多么值得自豪的名字”!
这是一篇言之有物的散文诗。这是一篇毫不故弄玄虚的哲理诗。
难能可贵的是这篇很有特色的作品,是早在二十多年前的1959年1月里写的。当然,如果作者今天来重写这个题目,有些章节以至整个结构可能不完全是现在的样子,甚至完全不是现在这样。
可惜,这篇《创世记》从1959年初发表以来,似乎没有引起注意,尤其没有引起写作散文和散文诗的朋友们的注意。大概要么是因为它介于哲学与文学的边缘,或散文与诗的边缘,而遭到所有边缘文体容易受到的冷遇,要么就是湮没在当时汪洋一片的豪言壮语之中了吧。那时我正处在不大容易看到各地报刊,又不太认真阅读报刊诗文的情况里,也就一直不知道作者写过这样一篇哲人之诗。时隔二十多年,偶然披阅,颇有新鲜之感,随记如上。
一九八三年一月二日
哲学家的诗
传统与现代诗
画里画外
真实、渲染、魅力
曼布克文学奖的是是非非
船帮·天后·跨世纪
灯塔经济学
《洗澡》前言
《龙胆紫集》选
为跨文化交际设路障?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