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默斋
期数
1983年10期
杨公骥先生所著《中国文学》(第一分册)一书初版于五十年代,最近又已重新印行。这次重印,基本上保留了旧有面貌。尽管如此,今天读来,仍能使人得到不少有益的启迪。
一部文学史著作,除了评述一定时代文学发展的概况,主要作家、流派及代表作品外,更重要的任务,应该是探讨与总结文学发展的规律。《中国文学》(第一分册)的最大特点,正在于力求通过研究和探索,弄清中国文学发展的来龙去脉。全书开头部分讨论了中国文学的起源问题。这往往为一般文学史家所不取,他们把这一问题看作是属于文学理论探讨的范畴。本书著者不满足于现象的描述,也避免作资料的罗列,力图溯本求源,把握文学史内在的发展规律。书中关于中国古代神话的内容就很能说明问题。著者的研究脱出了通常或以时代为先后序,或以地区部族分类加以叙述的方法,首先指出由于中国古代社会生产条件的独特性造成的中国神话区别于其他民族神话的独特性,然后说明,因生产力发展程度的不同和社会进化阶段的不同,神话传说中神的形象,也有阶段性的不同:先有自然神,再有祖先神(家族神)最后才是宇宙神。这样的解说,廓清了神造宇宙的迷信,我以为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在探讨文艺发展一般规律的同时,该书著者没有忽视对文学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探讨。文学的主要特征是形象性,文学创造形象的方法是典型化。著者试图以此为纲,描述文学发展的道路,他把文学典型化方法萌生、形成、发展、丰富的过程看成是文学本身形成、发展、丰富过程的主要尺度。有关这方面的论述贯串于全书。著者对文学发展特殊规律的理解是否允当,自然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但这一努力无疑是值得肯定的。
本书关于《诗三百篇》的断代,也颇有见地。著者不受旧注束缚,根据对诗篇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的分析,注意了其中描写的生产关系和意识形态的特点,大胆地打破诗经作品起自西周早年迄于春秋中叶的成说,认为诗三百篇包含着原始社会最早的劳动歌章(《载芟》《良耜》)和商、周氏族先民神话及历史陈迹(《生民》《公刘》《緜》《玄鸟》等)。著者既从纵的方面为诗经各代表作排出时代的系列,又从横的方面按照题材与主题进行分类。这就突破了“风”“雅”“颂”的旧体系。这方面著者既从前人的研究成果那里得到启示,又有自己的创见。尽管个别见解,例如《商颂》作于商代说,学术界尚存在不同意见,具体篇章的断代也不妨再商榷,但著者建立的诗经体例,比起旧的系统来,显得更加合理。
读过本书后使人感到,著者既掌握新的理论,又有一定的旧学根柢,二者结合得比较好。我看这是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正确道路。否则,囿于旧说,“以前人之是非为是非”,当然要不得;反之“空言说经”、“以意逆之”,也是学者大忌。青年后学从这里是不难获得教益的。
这本书的不足之处是:一、楚辞是先秦文学重要作品,理应在全书占重大比例。但由于客观原因,初版时没有收录有关的研究成果,在内容上是重大欠缺。这次重印,尽管增加了附录,在全书体例上仍不免布局欠妥,不能不说是个缺憾。二、论述先秦文学不可避免要涉及我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著者是西周封建论者,许多文学作品的分析也是根据西周已进入封建社会的判断进行的,但书中对西周社会性质缺少集中的论述。由于目前影响较普遍的是西周奴隶制论,不着重把这个问题阐述清楚,读者易引起误解。三、全书个别代表作家的作品选篇不够全面。看得出著者是为了避免重复历来入选的一些名篇,但因此而遗漏了有些代表作。作为一本读者欲借以鸟瞰全貌的文学史,这样选法是否妥当,尚需进一步斟酌。
(《中国文学》第一分册,吉林人民出版社一九八○年五月第一版,1.63元)
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
失落的到底是什么?
从卡拉OK与人体写真想到的
我所知道的萧乾
伏尔泰其人其事
书事二三
克拉克《罗素和他的周围世界》
淡定地面对主义
“权力往往导致腐败”
研究徐光启《农政全书》的启示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