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乐在其中——老人的课本
栏目品书录
作者谷林
期数1984年02期
  费孝通先生给了我们一本新书,是一本六万字的小册子,书名叫《杂写甲集》,共收文十五篇。第十五篇的题目是《学历自述》,——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多数读者拿到书大概都会先翻看这一篇。原来这位著名的社会学家起先却是学医科的,青岛医学院教授沈福彭便是他一九二八年读医预科时的同学。《自述》中说:“读完了两年医预科,我的思想有了改变,那是受当时革命思想的影响,我决定不再继续学医,而去学社会科学,因为我当时想学好医也只能治一人之病,学好社会科学才能治万人之病。”这段话自然会引起我们对近现代史上那些弃医从文的人们的联想。不过我们今天大概决不至于就会因此认为医学无足重轻,在这本小书另一篇文章《悼福彭》中,费先生写沈教授当初学医的志愿就有这么两句话:“他立志学医是因为他早年患过严重的骨症,痛苦万分;当时许下了个愿:如果他还能活下去,这一生就应当用来解除患同样病症的人的痛苦。”——“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有一句古语是我们用来表述对志士仁人的钦仰的,叫做“医国救人”,费先生转学进了社会学系,沈教授坚持医学终生,在“医国救人”这个意义上,他们是完全一致的。
  费先生在清华大学结束了他的研究生学业(费先生称之为学业的“第一阶段”),于1935年暑假偕同他新婚的夫人前往广西大瑶山进行调查:“是年十二月十六日,在我们转移调查地点时迷失道路,我误踏虎阱,腰腿受伤,前妻出外觅援,溺水身亡。后来我遇救背回村寨,一尸一伤由瑶族同胞护送出山。”——这几句平静的“插话”,说的是惊心动魄的一段经历,使我们领会从事学术工作也是一场十分严肃的斗争,是要准备好付出生命的代价的。费先生此后数十年从事社会学的记录,是踏着血迹前进的足印。《读书》杂志一九八三年十一期发表了费先生为《盘村瑶族》写的一篇长序,说到四十几年以后,他重到大瑶山,文中又提起上面这件事。“不思量,自难忘”,读者也会有铭心镂骨之感的。但我又以为,这并非是烙在个人心版上的黯淡伤痕,却是大字镌刻的丰碑。
  书中《政治上的启蒙》写参加民盟的经过,《忆<少年>,祝商务寿》写早年养成的写作习惯,似乎都可看作是《自述》的补充,读来醰醰有味。《悼福彭》和为纪念潘光旦先生的《潘、胡译<人类的由来>书后》这两篇文章,写学人之间的如水交谊,动人的段落尤多。对费先生的专精绝诣,我不能测其涯涘,从他这本小书里感染到他那志于学瘁于学的精神,却觉得受益实多。常常有人勉励年青人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我只因业已老大,所以听了总有点不很服气,为什么不该秉烛力学稍收桑榆之补呢?这本小书正可以当作我们上了年岁的人的课本。书中恰有一篇《老人守则刍议》,还订了这么一条作为压卷:,“为自己从事的事业培养好接班人。把历史看成没有止境的接力赛跑的跑道,接好上班,传好下下班,乐在其中。”这意思真值得感谢,如果把句末四个字刻成一颗章,盖在潘译《人类的由来》的扉页上(自然也盖在费先生的著译上),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读了《杂写甲集》,欢喜赞叹不能自己,这本书名隐含的允诺,更叫人充满期待的愉悦。
  (《杂写甲集》,天津人民出版社一九八二年十月第一版,0.37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