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春游琐谈》小议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秋远
期数
1985年01期
这是一本挺别致的小书。作者近四十人,每人写一节或几节笔记,集合起来就是这六卷书。张伯驹序略云,“乃晚岁于役长春,……旧雨新雨,相见并欢。爱集议每周一会,谈笑之外,无论金石、书画、考证、词章、掌故、轶闻、风俗、游览,各随书一则,录之于册。”
这个办法确实很好。旧时代的文人墨客,聚会在一起吃酒、作诗是常事,留下了大量唱和诗、分韵诗,多半无病呻吟,很少价值。较好的是分咏一件古物、一处名迹,……因作者多是有学问的人,常能于短章中考订旧说,增益新知。但题目限定之后,也只能作“赋得”体,不易有好成绩。这里的办法则加以改进,既是定期的“社集”,又不限定题目,每人就所知并感兴趣的事物加以记述,又不作诗而写短文,因此就杂得有趣,也较易言之有物,少有空话。有些材料固然常见,有的却珍异可喜。对知识的积累是有好处的。如丛碧(张伯驹)的记唐宋书画、北方银行、京剧旧闻……都是既有趣也有价值的掌故。此外如叶恭绰、恽宝惠、于省吾、黄公渚等,也都有不少佳作。今天这些作者已有许多位逝世了。
“群居终日,言不及义”,这是为圣贤所斥责的坏习惯。如果这些人是有阅历的,有学问的,那他们的言,就不一定全是无聊的。何况“义”的界说今古也不同。我见过许多“腹笥”渊博的老辈,平居谈笑,往往有一般人不理解、不熟悉的历史故实、读书心得,精彩非凡。可惜谈笑之余,无人记录,一切都烟消云散了。老先生又往往怠于执笔,也许他们认为这些都是不值得记,不登大雅之堂的事物吧。因为对“义”的界说彼此不同,所以他们不愿、不肯记,在我却觉得十分可惜了。
现在离休、退休的老同志多起来了,他们也常有聚会、谈天的机会。何妨把自己平生的见闻经验也这样记下来,不求系统,不作长文。举凡革命经历,文史旧闻,科技知识,经营方法……都可以记。只要事实真确,成一家言。积少成多,就是留给后辈的一笔可贵的财富了。
(《春游琐谈》张伯驹编著,中州古籍出版社一九八四年七月第一版,1.50元)
《春游琐谈》小议
“结构不上街”的事故调查
底蕴既深发为奇葩
青春作伴好还乡
读魏绍昌所编晚清作家资料
地球不是魔方……
夜航船·夜行船·夜航集
罗章龙与康德
玄理一脉赖遥契
美国作家的收入情况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