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学会质疑又怎样?
作者鲍传江
期数2001年06期
  案头上堆了好几个朝代的杂书,胡乱抽出一本来,是民国二十五年六月初版、三十五年十一月第九十四版的高中《公民》课本。我现在手持的正是这套课本的第二册——经济概要,然后信手翻到152页,黑体字显示了“公债”这一章节。我不得不把注意力集中在原课本主人用墨线圈点了的句子上:
  政府借债与私人借债原属同一道理,不过也略有区别可言。在政府为债务人的时候,因法律地位的不同假使久借不归债权人亦无可如何,此其一;私人收入亏短,如不欲或不能举债,或尚可减缩消费以资补救,而政府则因牵涉甚多,减缩比较困难,此其二;政府举债时或强制人民承受,在私人自不可能,此其三;政府为偿还债务计,可赖其强制课税及其他权利,以筹集款项,在私人则无此权利,此其四。
  ……
  这本《公民》课本我是粗粗翻过的,尽管这样,抄录上列文字时,仍有失语的感觉,如果允许课本开天窗,接下来应该空白一个段落,让读者用自己的感受去填充。
  我怀疑过这个教材编写班子具有超前的民主意识?但不全是,我还可以在我的桌面上找到类同的老书来证明这不是《公民》课本一意孤行;是教材审查官看走了眼?不可能,第九十四版是一个非常稳定的沿续的概念,倒是有可能读过这课本的人后来又坐在了审查教材的位置上,用公民眼光重新打量自己学过的课本,又一次获得了自己的内心认同,才郑重地一路拧亮绿灯。
  怀揣着这本课本给定了的判断的人要是当了政府公务员会不会头脑清醒地处置公产与私产的关系?
  读完这门功课的人从商了,面对政府或各派系力量(包括外来势力)疯狂举债,会持何种态度?
  如果一个高中生秉持了这样的公民眼光,在以后的动荡中能绕开被挖空了信誉的社会陷阱吗?这个社会后来的实践证明,谁不按牌理出牌谁就可以胜出。简言之,读过这个课本的人注定了前程坑坑坎坎。
  我手头的这两册《公民》课本标明了第九十四版的出版时间:民国三十五年也即一九四六年,这时候救亡已不是问题,启蒙也到此结束。
  这么早就教会学生质疑了。
  学会了质疑又会怎么样呢?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