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再谈禁书
栏目书林一枝
作者黄裳
期数1980年05期
  在《谈禁书》里讲了一点有关禁书的故事,意有未尽,想来补充一下。其实哪里说得上“未尽”,简直是差得远,真的不过只是碰到了一点皮毛而已。即以禁书的性质而论,曾经碰到的一点是属于政治性一类的,此外还有另一个大宗则是属于“道德性”的。例如一般所说的淫书、猥亵书、色情书、黄色书……就都是。这最后一个名词是十年前才时髦起来的,是集大成的,意义更为“广泛”、“深刻”的一个专用词。就连过去最正统的道学家听了也会为之吃惊,好象世道人心之“古”,再也没有逾于此日者矣。我至今也还弄不清楚那真切的定义,除了几本确凿无疑的正经书之外,简直就不敢保险哪一本不是“黄色书”。
  我还曾经表示过,我是赞成读书没有禁区的。我想,如果要受到质问,极可能出现的问题将是,是否对“黄色书”也主张不设禁区呢?甚至是,是否主张公开发行《金瓶梅》呢?这不是过虑,我想不少同志是必然会有此一问的。我想,我的回答依旧只能还是那样,当然,我也曾说过,“一时实行起来并不那么容易”。早已安下不必要的“伏笔”了。
  为什么会有这样迹近“离经叛道”的坚定信念,这就不能不追溯到四十多年以前,当我还在中学里读书时从报上看到的一条消息。那是报导新上台的希特勒在德国的“政绩”的,详细内容已经说不清楚,但那要点倒是记得的。那时在纳粹党的鼓动之下,德国的一些大学生捣毁了一位德国著名科学家和教授创立的一间图书馆,把所有的藏书(自然是“黄色书”)都搬到柏林大学,定期焚毁,同时还大声唱歌,那歌词因为是译成古诗形式的,因此至今还约略记得,他们唱道,“日耳曼妇女兮,今已得到保护兮。”
  在当时一个中学生的头脑里,这消息确是引起了极大的震动。大学生烧图书馆,一也;烧了“黄色书”女性就得到了保护,二也。这疑团一直维持了很久,后来总算逐渐明白了一点,但最后的恍然大悟,是在过了四十多年,“前中学生”看到了在林彪、“四人帮”恶意煽动之下的一些“今中学、大学生”们的烧书“壮举”之后。论规模、论气魄,都远非当日的纳粹希公所能望其项背,这就是直到今天我依旧敢于坚持自己的看法的一个重要的根据。
  照例要讲一点自己的经验。可惜的是这种经验并不多。因此发言权也就很有限了。记得也已是三十多年前了,商务印书馆新出版了据明刻本排印的“古今小说”,买来看了,其中有些篇中出现了一些□□,虽然数量不多,但读了究竟不免气闷,就写了一封信给张菊生先生。张先生当时是商务印书馆的“董事长”,年纪也有八十多岁了。但第三四天就收到了他一封亲笔回信,作了详细的答复,还请馆员把缺文抄下来附给我。这就使我对这位“戊戍”一役仅存的老新党非常佩服。已经近九十的高龄,又是德高望重的学者,但头脑并不冬烘,也不道貌岸然,依旧恪守着一位板本学家的好品质。比起另外一些年纪不比他大,但患得患失,说话荒唐,举止失态的老人来实在是好得远了。
  一九五○年初,我在北京住了一个多月,无事闲逛琉璃厂,在一家书店买到一小册抄本《痴婆子传》。这是我买的第一册黄色古书。抄本并不旧,只是书坊制造的假古董。但却使我看到了一种久闻其名的“名作”,长了见识。后来到清华园去访问钱默存教授,谈起此事,被他大大地取笑了一通。后来还写了一联诗相赠,那上联就是“遍求善本痴婆子”。又过了几天,我到北京大学的图书馆去看书。在办公室里看到穿了大衣索索地坐在那里的向觉明。承他的好意,允许我到书库里去随意阅览。在这里,不但翻阅了李氏木犀轩旧藏的许多宋板明抄、顾批黄跋,后来竟又闯入了“不登大雅之堂”文库。这是北大故马隅卿教授的遗藏。大约有两间房间,深绿漆的钢书架上满满的放着线装书,其中有许多就是这类该死的东西。没有好久,门外有人探头进来问讯,原来是来参观的一队中学女生。她们大约以为我是图书馆的管理员,问我这间书库藏书的特点。这真使我大吃一惊,立即颇为粗暴地采取了挡驾的措施。回想起来,当时我的举止神情,就俨然是一位标准的卫道的道学家。
  提起马隅卿(廉),现在知道的人恐怕不太多了。他是五四前后就在北大工作的一位著名的小说戏曲研究者。喜欢并努力收藏着这方面的书籍。他的书斋取名为“不登大雅之堂”,用意也在此。要收集旧小说,就必不可免地要包括了黄色小说,也许这倒是“不登大雅之堂”的真义。当然,正人君子看了是要摇头的,后来马隅卿因为中风,死在讲台上了,有人就说这是他收藏这类坏书的“报应”。
  那天我随意翻阅了大量的这种坏书,收获真是非常巨大。在旧日记里,还记下了所见的部分书名,现在就抄在这里:《迷史》、《奇缘记》、《蕉叶帕》、《花阵奇》、《比目鱼》、《桃花影》、《定情人》、《醉春风》、《牡丹奇缘》、《觅莲记》、《意外缘》、《归莲梦》、《杏花天》、《绣屏缘》、《警寤钟》、《催晓梦》、《双缘快史》、《如意君传》……我当然并未一一通读,只是凭着作编辑的经验,少少一翻就明白了这些完全是用“三突出”的方法生产出来的标准公式化、概念化的“作品”。那些“英雄人物”,都是非常“高大”并“完美无缺”的。他们的本领也真大,譬如常人一顿能吃四五碗饭就已了不起了,这些“英雄”就有吃一百几十碗那样的“天才”。依此类推,这些一眼就能看出是极端虚假的捏造,无论作者反复声说是如何美妙、快活、圆满也都是完全无效的了。当时读后的感觉也完全不是“味如嚼蜡”所能形容的。我想,我后来的没有变为一位黄色书收藏家,主要要归功于那一次的见识了这许多“样板”。我又想,这些书之所以变为“珍本”、“秘本”、“孤本”,并非由于历代皇帝以至“道德家”们的努力禁毁,而是事物本身判了自己的“死刑”,正如前些年的“样板戏”、“样板小说”……一样。历史是真正无情的,这里又有了一个例证。因此至今我也不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仍旧不能忘情于“样板”,一部《红楼梦》里据说有几十条(?)人命,在“样板戏”……背后又有多少条人命呢?人民群众之所以热烈欢迎近三年来涌现的大量优秀小说、话剧……,那原因又是什么呢?人们终于不能不得到这样的结论,想要真正打倒一种事物,只靠口号、声明、命令……是无效或收效甚微的,最聪明的办法莫如让它表演,彻底地公开地表演,请它自己打倒它自己。
  顺便说说,在已出版的北大书目和“西谛书目”以及其他图书馆的目录里,都是把这些宝贝驱逐出境了的。这种作法并不一定妥当。出借可以慎重,但名目却应该保留。就如前面开列的一大堆书名,我大胆地抄了下来,因为这许多原已早见于公开的出版物,如一九五八年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元明清三代禁毁小说戏曲史料》里就收了清代官员“销毁淫书目单”等文件,那里就有着更为繁多的记载,使我们知道曾经有过这许多名目,也是不为无益的。
  我还曾被邀到“碧蕖馆”去看过书。惜华非常好客,事先作了准备,找出来准备给我见识的“秘本”也有数十百种。不过因为有了在“平妖堂”(也是马隅卿的斋名)里的经验,对这些专讲“妖精打架”的故事丧失了兴趣,因此不但没有细看,连名目也不曾抄。后来听说这些宝贝一鼓脑儿都被那个“顾问”抢了去了,不知道现在还无恙否?著名的明刻“素娥编”也是那次在惜华家里看到的。书前有许多幅板画,人物长大,但图绘和雕板却不精,比起同时看到的一套“风流绝畅图”的照片来差得远了。这图是明代万历中刻本,还是彩印的,现藏日本。从板画史的角度看,是重要的作品。此外,也可以使我们知道,明代末叶社会上弥漫着的是怎样的一种风气。这样的文字和绘画,就是那么大量地、公开地刻印发卖着。人们一些都不以为怪,就好象火山爆发之前的庞贝古城里的情景一样。
  如果要问这些该死的东西到底有什么用处?我想这就可以算作一条。我们平常看历史书,遇到讲起一个朝代到了没落衰亡前夕时,往往只能碰见一些原则性的义正辞严的分析批判,而且无论哪个朝代都几乎完全一样。结果只能得到一些虽然正确但却模糊的概念。在这种场合,这些宝贝实物就能给我们一点小小的帮助。
  我的知识浅薄得很,见闻也不广。此外曾经见过的这类古书,除了景印的《金瓶梅词话》以外,就只有叶德辉所刻的《双梅景闇丛书》、排印的《宋人话本两种》等。丛书里所收几乎全是道士的胡说八道。我还买到过一厚本棉纸黑格抄的药方,是明代正嘉之际“卧云山房”抄本。从中居然发现了许多西门庆之流曾经使用过的配方,可见小说里所写也并非全是子虚乌有。还有就是从阿英同志的《小说闲谈》之类著作中,得到过一点零碎的知识。外国文献,同样也知道得极少。在印度,我曾买到过一本Nefzaoni所作的《香园》(Perfumed Garden),是十六世纪阿拉伯著名的古典作品。印度这类书还多得很,买不胜买,只得了这一册。此外,就是Havelock Ellis的七卷两大本性心理学。这也是名著,在外国也曾是禁书,后来作为医学院学生的读本,公开发售了。无论是古典文学还是学术研究,都是很有价值的读物,给了我很多知识。我知道外国的道学家也并不比中国少。有一位著名的研究这种学问的学者死后,他的妻子就将他的全部手稿都烧掉了,认为只有这样做才算是尽了一个合格妻子的天然职责。象莎士比亚,也曾被斥责为“猥亵作家”。更不必提左拉和劳仑斯了。还曾有人作过规定,以尾巴骨为中心,画一个尺半左右的圆圈,禁止谈论圈内的一切东西,只赦免了胃。这样的事,我们也应该知道一点。于是对许多奇怪的议论也就不必大惊小怪了,“外国也有的!”
  没有什么人会来主张无原则地开放诲淫诲盗的坏书,我想这一点是可以放心的。看来现在问题所在倒是我们应该有怎样一种精神状态。是应该解放思想向前看,努力打破一切束缚人民思想的旧框框,日益进步呢?还是抱残守缺地向后看,拚命维护今天看来已是奇谈怪论的“道德规范”,以至胆战心惊、不知所措呢?
  至今也还是有不少同志把一切上层建筑的力量看得过于不可思议了。一有风吹草动,就向这里来找原因。小孩学坏了,是看了外国影片的结果。不能说没有关系,但只有这是唯一的原因么?思想混乱,是讨论引起的恶果,好象只要大家闭起嘴来,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趋于一致与纯正了似的。这样看问题的同志把我们的人民和青年到底放到怎样的位置上去了呢?他们又是怎样看待经济这个基础的呢?我们学习了很久的唯物史观怎么一下子都忘记了呢?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