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从文学理论的教条下解放出来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吴亮
期数
1985年09期
从整个社会的范围来看,时代的观念改变和思维方式的更新使它在文学理论方面也在寻找自己的代言人。即使新的理论阐发未能达到应有的科学水平和思辨高度,但它仍可能作为一种自信的和创造性的力量,在打破思想沉闷、突破常规的意义上,为自己取得历史的合法地位。最近出版的《全国大学生毕业论文选编》正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场文学理论上的悄悄的革命。这本共收了三十二篇中国语言文学专业大学生毕业论文的选集,突出地显示了这一代人在思想上的独立、敏锐和不囿陈见。这些彼此间缺乏联系的大学生们虽然在各自不同的环境下苦苦思索着自己感兴趣的文学问题,他们的思想和意向却有着惊人的同一性——即对陈旧理论规范的破坏以及对建立新见解的渴望。当然,从字面上看,这些论文并不有意识地急于表明教条可以废弃,而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个别的、局部性的问题的论述,告诉人们文学理论重获新生并且跟上时代的可能性。这些年轻作者,多少都持抱着一种理论上的自我意识。这种意识的显著特点就是不相信思维上有外在的绝对权威——因为真理是在自由探索中寻求的,而不是不加思索地被赐予和记诵的。在自由探索中人们可能有闪失,但是,如果一个从不思考的人即使碰巧相信了一条真理(实际上人们盲目相信的往往是谬误),那么不仅这种接受方式和途径本身是一个违反真理的错误,而且也是对那一真理的玷污。对人的理性来说,真理并不是一个信仰的问题,而是一个经验的、认知的问题。
收在这本选集中的论文,正是一代人重新思考问题、摆脱教条的阴影寻找真理的一个初步体现和预告。这些论文大体上不再从不容怀疑(?)的定义、概念和法则出发,机械地裁剪文学事实,然后反过来证明那些定义、概念和法则的再次获胜;而是从经验到的文学事实入手,以另一种自己选择的思维模型来处理这些材料,从而取得新的解释和新的结论。这些大学生们怀着一种极度的新鲜感和独立的理论热忱,重新处理前人已经处理过的文学材料,也处理并未有人处理过的文学材料。于是,这两种情况就导致了这本论文集的两个特征:创新和开拓。要在这里一一列示每一篇论文的独到之处是不太可能的,比如陈思和论巴金文艺思想的、张帆论王蒙的、黄子平论公刘诗的、覃小超论浮士德精神的、陈洁论上古妇女地位转化的、刘东论西方丑学的,等等,都或此或彼体现了创新和开拓的理论自我意识。与此同时,这些论文都非常懂得掌握具体材料,善于运用这些材料。
当我们浏览了这些论文之后,会发现在它们背后潜藏着一种希望:如果这些个别研究是有价值的话,那么就不仅要从它自身取得的个别结论上获得启发,而且也是为当代文学理论的进一步开拓提供一个宽阔的经验框架,暗示了人们应把文学理论看作一个有待继续研究的经验领域——因为经验是无限的、不重复的——而不是看作一个不变的僵化的仅供人背诵的信仰体系。
理论的解放可以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展开论争,另一种则是通过遗忘。的确,这些大学生论文多半是走了后面那个途径。他们悄悄地破坏着既定的理论规范,不认为在文学问题中有什么确定无疑的东西。在文学事实和经验里,不确定性是促发人们研究兴趣的主要方面,在这里很难找到千古不移的规律,任何结论只和相关的一部分经验叠合,在另一些经验前就明显不灵了。也许正是因为这一点,这三十二篇论文都没有体系性的构想,而只对具体问题产生了分析的热情和重新解释的愿望。一个人为地统一起来的理论体系崩溃了,很可能,在文学问题上原就不应有什么体系。如果一种体系和其它体系并存的话,那么它们谁也不是体系。就象苏格拉底说的,假如世界上有两个关于床的概念,那么必有另一个床的概念来统一它们。是的,最终的文学理论体系是什么呢?人可能找到它吗?
所幸的是,这些大学生论文都在这一问题前保持着可贵的缄默。如果每个人的独立思考能为别人带来新鲜的东西,那也已经足够了。确实,这些篇论文最后给人的启示正在于此。
(《全国大学生(中国语言文学专业)毕业论文选编》,浙江文艺出版社一九八五年一月第一版,2.55元)
从文学理论的教条下解放出来
灯塔经济学
聂绀弩《北大荒歌》手稿
鞍钢宪法与后福特主义
缘就是源
香港是“文化沙漠”?
托尔斯泰庄园
《世界》:直面日本的负面遗产
“我初次看到一个人!”
“永恒不变的哲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