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五日长安
作者黄裳
期数1986年02期
  五月十二日
  早晨八时半出发。车子向西安西北郊驶去。九时十五分过渭河,河面很宽。车子从长桥上驶过。驾驶员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姜太公钓鱼的地方。半小时后过咸阳。这是秦朝的都城,不过今天已经看不到什么遗迹了。考古发掘倒获得了不少纹饰美丽的秦代瓦当和空心砖,证明这里确是秦代宫城的遗址。有一处相当热闹的集市市场,农民牵牛抱羊到这里来赶集的不少。十时半,遥遥可以望见乾陵了,唐高宗与武后合葬的陵墓就建筑在梁山上面,主峰是地宫所在,前面较低的二峰东西对峙,峰顶都曾有阙楼,是天然的“双阙”。远远望去,正如仰卧着妇女的双乳,当地人就叫它“奶头山”。十时三十五分抵乾县,车子在永泰公主墓前停下。这里也已建成了一座小型的博物馆,院内停放着许多车辆,游人更是多极了。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武则天的孙女,据说因看不惯祖母的宠信二张(昌宗、易之),发过“何得恣入宫中”的牢骚,被武则天听到后害死的。到了神龙二年(公元七○六)才得与同时被害的丈夫一起陪葬乾陵。
  永泰公主墓地表的封土作覆斗形,进口处颇窄,走下去是斜度很陡的墓道。游人多极,只能慢慢地鱼贯而入。甬道是砖砌的,差不多有一百米,两侧是对称排列的壁龛,里面还陈列着一些明器。两壁的壁画是临摹的,原物现已藏在博物馆里。墓道内装了电灯,靠近墓室的过洞里安放着石刻墓志,黝黑闪亮的石面上雕着纤巧的纹饰,人流在这里塞住了,前进后退都困难,更不必说细看墓志上的文字。最后是巨大的石椁。壁画、墓志,还有石椁上的精美线刻画,现在都已有了印本,可以从容观赏,在现场却实在没有这样的余裕。
  比起南唐二陵和成都的王建墓,这座墓狭而长的甬道要深远得多。壁画与石椁上的线画更是典型的唐代作品。人物丰满而轻盈,姿态各异,是极为生动的人物画,也是唐代服饰的标准范本。
  离开永泰公主墓后来到乾陵。车子可以直开到墓前,从梁山南峰土阙开始,司马道两侧对称地排列着华表、翼马、鸵鸟、石翁仲,石狮,两侧还有高宗的述圣纪碑和有名的无字碑。这些巨大石雕非凡的雄伟气势,雕刻工艺的华美,不只说明大唐国力的鼎盛,也表现了当时的文化水平。太阳正在中天,万里无云,这里却并无任何可以遮荫的树木,路边有不少吃食摊子,都张着白色的帐篷,有的也出售旅游纪念品。
  乾陵为高宗立碑,为武后立无字碑,立参加高宗葬礼的六十一王宾石像,以及石刻行列中出现了鸵鸟,都是过去帝王陵墓中不曾有过的“新事物”。唐人的胸襟气魄从这里也可以看出一点迹象,称之为思想解放,也许并不错。不过又可以说是随随便便,封建礼法实际并不怎样被看重。武则天自己作了女皇帝,改了国号,最后又自动取消了这一切,仍旧遗命与高宗合葬乾陵。这也是史无前例的。据说武则天的立无字碑,含有自身功过留待后人评说的意思。果真如此,倒确也表现了恢宏的气度。这样,书上记载她读了骆宾王的《讨武氏檄》以后的表现应该也是可信的。这许多,包括极为随便的男女伦理关系在内,也许都是一种“胡风”的影响与遗留,不知道可的确。
  中午在乾县市内吃饭,吃到了陕西风味的大饼,甚美。在几天来已经食谱化了的饭莱中是一次突破。
  饭后乘车去茂陵。在这之前,先到了马嵬。这是原定的游程里没有的,也许认为这是个假古董吧,在几本介绍西安文物古迹的书中也都不载,可是我们还是提出了访问的要求。杨贵妃墓的真伪,早已是不成问题的问题,可是马嵬这地方总是确凿无疑的。旅游与考古是又密切关联又有分明区别的两回事,这里就是一个好例。
  这墓就在公路边上,有围墙,门额上有“民国二十五年陕西省政府主席”邵力子写的“唐杨氏贵妃之墓”七个字。走进去就看见一座青砖砌成的土馒头,前面有一块碑。这就是杨玉环的“埋香”之地了。此外的建筑还有仿唐式的享殿三间,现在是接待室。门锁着,不能进去。院子四周有碑廊十二间,壁上所嵌碑版,最早有元代至正间的一方,清代顺治以下历朝也都有一些,其中有王渔洋、林则徐等人的题诗。
  这座小小的墓园也真的没有什么可看,也没有什么纪念品出售,只买了一张《兴平文物》,由老同志为我盖上了旅游纪念的大红印。墓中自然不可能有死者遗骨,据说只是葬了杨贵妃的香囊与鞋袜,恐怕就连这也可疑。《杨太真外传》记,“妃之死日,马嵬媪得锦靿袜一只,相传过客一玩百钱,前后获钱无数。”这位唐朝的老太太可以说是深深懂得经营旅游事业的先知先觉。既已获得无数金钱,那只锦袜怕也早已弄烂了。《杨太真外传》对马嵬兵变,六军不行,杨妃赐死诸节都有细致的描绘,既记下了真实的历史,又描绘了真实的人物,是出色的文学作品。六军不发,发动者是右龙武将军陈玄礼;诛杨国忠后劝说玄宗杀贵妃的是高力士。进一步逼玄宗下“割恩忍断”的是京兆司录韦锷。
  “逡巡,上入行宫,抚妃子出于厅门,至马道北墙口而别之,使力士赐死。妃泣涕呜咽,语不胜情,乃日,‘愿大家好住,妾诚负国恩,死无恨矣。乞容礼佛。’帝曰,‘愿妃子善地受生。’力士遂缢于佛堂前之梨树下。才绝,而南方进荔枝至。上睹之,长号数息。……”
  读了这一节,不能不感到《长生殿》“埋玉”中的许多话不免是“词废”了。生死之间,哪里有许多“闲话”好说。实际是杨玉环自觉自愿地作了替罪羊。
  历代诗人写“马嵬”的诗多极了,写得好的可以举出郑畋的一首七绝:“肃宗回马杨妃死,云雨虽亡日月新。终是圣明天事,景阳宫井又何人。”
  这是晚唐诗人的话,代表了一切头脑清醒者的意见,是“明若观火”的。不过我觉得有意思的是第一句。翻翻《资治通鉴》,就能隐约地看到,玄宗和儿子之间的矛盾是早就存在了。天宝十三年春,就有“太子亦知禄山必反,言于上,上不听。”的记事;次年,叛军逼近潼关,玄宗“议亲征,辛丑,制太子监国。”曾对宰相说过一番话,“胼在位垂五十载,倦于忧勤。去秋已欲传位太子,值水旱相仍,不欲以余灾遗子孙,淹留俟少丰。不意逆胡横发,朕当亲征,且使之监国。事平之日,朕将高枕无为矣。”
  从这一节话看,肃宗的得到“监国”任命,是很不容易的,是政局发展、实逼处此的结果。玄宗要“传位”,也绝不是主动的、自愿的,从他举出的不象样的“淹留”理由可以看出他是多么的不情愿。可是这一番话却使杨国忠“大惧”了,赶紧和韩、虢、秦三夫人私下商议,“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姊妹并命在旦暮矣!”抱头痛哭之后请贵妃“衔土请命于上,事遂寝。”这就指出了肃宗与玄宗的矛盾,及与杨氏家族的矛盾主要内容,也暗示了马嵬事变的发动与支持者并不只是陈玄礼、高力士等人,幕后主要的人物是唐肃宗。但在封建史家看来,这种上层内部矛盾是不能明白地说出的,只有讳,于是历史就只能被写得不死不活,离奇古怪。只有诗人少有这样的顾虑,一下子就说出了“肃宗回马杨妃死”的真相。
  玄宗与肃宗之间的矛盾并未因杨妃赐死而结束。马嵬事变后玄宗照原定计划逃往四川,不听父老的劝告,一定要挟太子同行。“上总辔待太子,久不至,使人侦之,还白状。(肃宗被数千群众遮留)上曰,‘天也!’乃分后军二千人及飞龙厩马从太子,且渝将士曰,‘太子仁孝,可奉宗庙,汝曹善辅佐之。’”这才让出政权,留下一副烂摊子,落荒而走了。
  这一切就都发生在马嵬。
  从这里出发不远就是汉武帝的茂陵,只是从车里远远地遥望而已。武帝与西汉另外四个皇帝都葬在渭北高原上,就是杜牧所说的“五陵”,“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这一带很少看见树木,偶有白杨,也不见参天的大树,看来在唐代就已是一派莽莽的荒原了,至今也没有什么变化。我们去看了茂陵博物馆,这是在汉武帝爱重的青年将领霍去病墓的前面。走上石阶时,扑面吹来一阵似雪的杨花,提醒我们时节已经到了春暮了。
  茂陵博物馆里藏着十四件惊心动魄的西汉石雕。第一座“马踏匈奴”原来是安放在墓前的,是一座形象化了的墓主的纪功碑。在整块的麻砂巨石上面雕出战马的形象,连接在马腹下面的是被压在身下的一个仰卧的“匈奴”。须发怒张,奋力挣扎,却纹丝不得动转。简练的刀法,朴素的形象,烘出了鲜明强烈的政治内容。一动一静,战马的安详更加衬出了“匈奴”的躁动。这一切都是在一块巨石上完成的。
  其他的石刻如跃马和卧马,仅用前蹄起动时的瞬间动作就勾勒出姿态完全不同的两种造型,艺术手法简洁集中到如此地步,却取得了极动人的艺术效果,这特点在全部石刻中却不同程度地得到了表现,成为共有的特色、风格。
  野猪、蟾、鱼,初看时几乎怀疑这只是不曾加工过的天然石料,匠师们只用几笔,就雕出耳、鼻、口部的依稀轮廓,使动物有了跃然欲动的感觉。自然,这是要细看的,越看越能看出那拙趣与神情。石鱼恐怕原是建筑物的构件(础头),只在头部勾出眼部嘴部的轮廓,很有点漫画趣味。
  看了两天下来,除了兵马俑坑,西安的古代遗存,怕要以霍去病墓前石刻为第一,这不只是因为它时代的古,更重要的还在艺术上成就的高。如此雄伟瑰丽的石雕群像,在国内还找不出另外可以相比的例子。
  三时半回到住处,整理日记。这两天看到的好东西太多了,很有点“食伤”,不只是走马看花,简直更象是狼吞虎咽。细想无论哪一处都是值得细细观看的,但不能不一瞥而过了。这是不能不使人怅惘的。
  晚饭后和C出去散步,出宾馆后朝北走,不多远就是大街,又西折,走过几条巷口就是小雁塔了。天色已经昏黑,在进门处买了门票,却找不到收票的人,就这样走了进去。游人几乎已经没有,有几个小孩子在嬉笑追逐,大概是吃完晚饭到这儿来玩的。园内的花木楼阁,这时已浸入重重暗绿之中,小雁塔就矗立在一座砖砌的高台上。亭亭玉立,真是古拙如老衲,秀俊如女郎。土黄色的塔身在薄暮的余晖中透出闪烁的光泽,一群燕子围绕着塔身不停地喧飞,更增添了环境的幽寂。我们先走近去看,塔身入口处有一间门屋,底层塔身较上面的各层都高,端凝稳重,整体素洁,并无繁琐纹饰。自下而上,每层逐渐收分,十三层高的塔身轮廓形成两条秀美的圆弧,漂亮极了。我们又在塔座平台的围墙上坐下来看,看了许久,不知怎的总是看不厌。
  小雁塔建于唐中宗景龙元年(公元七O七),是荐福寺的寺塔。明嘉靖中人在塔门上写下的一条题记说,成化、正德两次长安地震,塔身曾被震裂,后又复合。现在塔顶的残部,应当就是地震的遗痕。残缺也有残缺的美,时代风雨留下的印记,往往不是簇新建筑所能具有。如在夕阳影里望小雁塔,它与未倒前的雷峰又是多么逼肖啊。
  留连了许久才回到旅舍。要了两杯酒,在楼厅里坐下,杂七杂八地谈论两日来的游览印象。C说:“看下来要数兵马俑第一,霍去病墓的石刻第二,小雁塔第三。”
  五月十三日
  上午陪C重游了碑林。他对陈列室内的铜器群极为赞赏,说真是惊心动魄的发现。午饭后休息。这时又下起了时落时停的小雨。二时出发,先去访少陵原上的杜公祠,这地方驾驶员没有去过,也是在原定游程外加出来的。车子一直向长安县驶去,从车中看见了店招上的“韦曲”字样,现在这一带已发展成为小型的市镇,崭新的建筑群却有一个古老的名字,使人想起唐人常说的“城南韦杜,去天尺五”,当时这里也一定是繁盛的去处,比今天还要热闹也说不定。
  一路打听,知道杜公祠就在杨虎城墓的后身。车子在路边停了,我们沿着墓园右侧的一条小径上坡,沙石路面被微雨打得湿湿的,没有一点灰尘,这路曲曲折折地有好几百级,是少陵原上的高坡。
  杜公祠有一座小小庭院。方砖铺地,满园花木扶疏,大殿两侧排列着厢房。雨中的花木湿漉漉的,满园一片暗绿。屋宇的漆饰都已暗敝陈旧,散发着一种古味,看起来比有些刺目的金碧要舒服得多。
  这祠的历史并不古,明嘉靖中始建,后来又经过几次修葺。大殿里有杜甫的泥塑像,看来不过是晚清的制作,是一位端坐的面团团的“员外”,好象不大合乎杜甫的实际。其实谁也不知道诗人的本来面貌,是他的作品为读者提供了想象的依据的。右侧殿角还有一座旧碑,碑额篆书横题“唐杜文贞公遗像”,这碑上的杜甫清清瘦瘦,朝服衣冠,手里拿着笏版,神情肃穆,看起来要好得多。
  杜公祠在十年动乱中是被“砸烂”了的。还没有开始重修,所以几乎没有游人。这就使我们得以从容地在庭院里徘徊,领略雨中的静趣。这次旅行遇到这样的机会实在难得,是值得高兴的。
  离开杜公祠,车子在“杜曲”道上又开了二十分钟,到了有名的兴教寺。这是唐樊川八大寺之一,现存的,寺院是火后重修的近代建筑。只有三座唐代砖塔不曾毁掉。被建筑史家当作唐代楼阁式砖塔的范例。
  塔院在侧殿南面,一座方形、五层的玄奘法师灵塔和他的两位弟子圆测、窥基的较小的陪侍塔就聚集在这里。玄奘塔没有基座,底层四面素壁,可能是重修的结果,上面四层都有仿木结构的倚柱、叠涩出檐额坊和斗拱,形制素朴而简练,是用砖代替木料建塔的早期实物。
  兴教寺坐落在少陵原畔高地,从这里可以俯视终南山下樊川的景色。平整错落的田畴,杜甫笔下“两行秦树直”的箭杆白杨挺立成行,潏河象松松地束拢在一袭绿色锦袍上面的银色的带子。
  明天就要离开西安了。几天来走过许多遗址,看了许多遗迹,头脑里一直回荡着迅速转换的历史场景,仿佛一下子看了无数折历史题材的皮影戏,各式人物一直在眼前活动,赶也赶不开,这是难免使人感到疲倦的。细数种种人物,有暴君、有贤相、有名将、也有美人,概括起来,就是所谓“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在十年动乱之中,这无疑都在砸烂、扫荡之列。但终于还保存下来了不少,真是非凡的运气。玄奘是和尚,是方外人,但他的墓塔也未必因此而获得赦免。不能不想到,在动乱之中尽管有铺天盖地而来的“造反英雄”,同时也自有一些顶着狂风恶浪,冒险犯难保护历史遗迹的人。没有他们的努力与斗争,人们就不可能在西安这座巨大辉煌的历史博物馆、大课堂中得到自己所能得到的一切。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