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春来的温馨
栏目品书录
作者谷林
期数1986年03期
  《过去的足迹》是黄裳的一本自选集,“自九本集子中挑出”,也包括少数几篇集外文。这九本集子,我只有其八,缺一种《晚春的行旅》。接着,《珠还记幸》出版,收有《为<晚春的行旅>写的后记》, 而原书仍未见。“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真有些焦灼了。偶然走过新近经销港版图书的音响书店,进去一看,此书赫然在架上。虽则书价约为大陆的十倍,然而港版图书能够方便地买到了,毕竟大可庆喜。
  我是一个乡下人,对于花团锦簇的记游文字是颇具戒心的。读《晚春的行旅》自序,乃云:“平常见惯的那种用漂亮的、精雕细刻的语言来铺陈自然现象,用慷慨激昂或衰弱感伤的情调着意编织的文字是很难写的。没有特殊的天赋和功力,勉强仿效,往往只能弄得画虎不成。这条路不容易走。反复考虑,惟一的办法只有老老实实地写下自己的见闻和感想,只要真实、朴实就好。”(页2)
  对于某些文章的畏惮和觉得另一些文章的亲切,我自己历来说不大清楚此中原委。读了这几句话,忽然感到象是摸着点儿门道了。
  “自是寻春去较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猩红色,绿叶成荫子满枝!”这不就是晚春的行旅吗?不,黄裳没有杜樊川那种去迟的悔恨,他的感受完全不一样:
  我觉得晚春出游也有很大的好处。至少旅行包里可以少带几件御寒的衣物,不必过分担心那五风十雨、乍暖还寒的春天脾气。……春天的脚步这时变得更为坚实了。即以布满郊原的绿色而论,也早已由嫩碧、鹅黄化为厚重、沉实的浓绿。这是坚实、健康的颜色,孕育着茁壮生机的颜色,预告着繁茂的初夏、盛夏的已经或即将来临。(页6—7,《序》)
  我缺少行旅,对于晚春季节也不曾这样细致品味过。但上面这段话是能够使人同意的。它是否还有一些隐喻意义,我也说不准,但当我读到书中那几篇记人物掌故的文章,就往往回想起序言中这些关于“晚春”的话来,“五风十雨、乍暖还寒”的担心都成陈迹,顿时有一种切切实实的暖洋洋的欢悦。所以,尽管作者只是朴实地写下他对晚春的真实感受,读者则或将会意于季节风候之外。
  可是毕竟春寒方谢,记忆犹新。而且,健忘也确实并不比悔恨稍好。“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中,在文艺战线上,我们牺牲了左联的五烈士。可是这十年呢,我们献出了多少战士的生命?没有谁能报出那确切的数字。”(页199,《过去的足迹》)这是不能淡忘也不该恝置的。但是历史总是指向未来,作者引述了巴金对这个问题的思考:“要是它当时不在中国发生,它以后也会在别处发生。”“我们遭逢了不幸,可是别的国家的朋友免掉了灾难。”(页171,《思索》)触摸到这样的思考,使人满足和安慰,正是浓春丽日温风的感觉。
  春天的脚步坚实了,尽管并非一切美妙。譬如说,一时间杭州卖香烟的店里没有火柴,真叫人狼狈不堪,手足无措。但作者却把它看做一次社会调查:“对这一番访问我也感到特别满意。我早已不再是一名记者,但在我的采访经验中,象这样生动、自然、没有拘束的交谈是少有的。店里有两位青年,也凑过来听我们的谈话,并主动递过他们手中的香烟给我点火,对我这个到杭州来的游客的尴尬处境极有兴趣地表示了同情。这一切,都使我感到十分温暖。”(页75,《虾爆鳝》)
  《晚春的行旅》摄取的就是这一类人间习见的风光,以及随之而来的浮想联翩,兴观群怨似乎又都可以叫做“杂感”。它海阔天空,古往今来,就山川、历史、人物发表了一些机智而又通达的见解,读来往往引起会心的微笑,感到如其心之所欲言。既介绍知识,又诱导思考,算得是一本“‘雅人’能接受、‘俗人’也能理解的书”,(页65,《面皮》)它使你动情地凝注人间,想到“是应该收拾行装赶回去投入紧张繁忙愉快地工作的时候了。”(页7,《序》)
  本书共收文三十九篇,大体可分两类,记山川行旅的二十八篇,记人物掌故的十一篇。——为什么关于人物的文章也可以收入《行旅》呢?我忽然想起了辛稼轩的词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虽作者命题时未必如此“着意”,只因这些关于山川人物的篇章编织在一起显得那般和谐,又一例地令人即景生情,我就不觉有了这样的联想。山川人物,都有今昔,《行旅》贯串了历史感和时代感,洋溢着春来的温馨。
  (《晚春的行旅》,黄裳著,三联书店香港分店一九八四年十月第一版)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