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不要“因人废史”
作者邓小秋
期数1979年08期
  前一时期,读一些历史书籍,经常看到有些历史人物,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就被人为地从历史中抹掉,再也找不到他们的踪影。
  以介绍党的“一大”为例,就很少看到有将“一大”的十二名代表 (一说十三名)的名字写全的。事实上,“一大”代表后来的政治态度变化很大。“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从人员的分化,可以看到革命事业的崎岖路程。这种客观历史的真实情况,应该完整地记录下来。但是,可能是有些人出了问题,不配名载史册的原故吧?所以象陈公博、周佛海、刘仁静等人的名字,都被略去了。至于他们所代表的地区共产主义小组的活动历史,自然也只好含含糊糊的从略了事。于是,这么重要的一次会议,却只有很不完整、很不全面、很不客观的简单记录。
  “因人废史”的情况,由来已久了。就拿彭德怀同志来说,在为他平反昭雪之前,一般青年很少知道他担任过什么职务。很多辉煌显赫的战役,成了无人指挥的“无头案件”。象这样睁着眼睛不认账的作法,实在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和方法。
  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人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好就是好,坏就是坏,一切都应该实事求是,尊重客观事实。即使象林彪那样的坏人,在写到有关的历史时,也不要将他的名字抹掉。人民决不会因为提到他曾经当过元帅、国防部长和党中央副主席,便会宽恕他的叛党叛国的严重罪行的。
  从一九二一年到现在,整整五十多年了,我们现在还没有一部完整的党史,究其原因,也是因为“因人废史”在从中作祟,以致几十年来终难定稿。我想,如果实事求是的介绍历史,不存在什么顾忌,那末,编写一部完整的党史,也应该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吧?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