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给石头以灵魂
作者
华灯
期数
1986年07期
我们有时候竟然会被几块石头所征服。法国人罗丹的伟大正在于此:他使许多原来那么冰冷、沉重,仿佛永无生气的石头,具有了新鲜、活泼,甚至于连人本身也无法比拟的生命。这些生命在罗丹的雕刀下充满了光明和信念,并且又由光明和信念自然而然地带来了一种灵魂,在这些坚硬而又温柔的灵魂的照耀下,我们有时会感到自己的心在微微的颤栗。站在巴黎卢浮宫那些永无终止的生命面前,我们的眼光将不啻于是对那个创造过无数灵魂的永恒灵魂所行的崇高的注目礼。然而,恰如曾任罗丹秘书达十年之久的德国诗人里尔克所指出的:“罗丹在其声名未显赫之前是孤单的。光荣来了,他也许更孤单。因为光荣不过是一个新名字四周发生的误会的总和而已。”的确,要解释这些误会是困难的,而且有时又会显得极无必要。但是,我以为我有充足的理由去驳诘一个曾经流传极广的传说,尽管这则传说的本意其实是为了赞美罗丹,然而在我看来,这样的赞美简直无异于诋毁罗丹的所有成就,并且也有损于所塑人物身上的光轮。
在罗丹那些充满了痛苦的挣扎的人物群像中,有一个便是文坛巨匠巴尔扎克。关于这尊没有手的巴尔扎克雕像的众说纷纭的传说之一是:一天深夜,罗丹雕完了巴尔扎克塑像,在创作之后的惊喜和疲惫中,他叫醒了自己的两个学生。这两个学生观看了巴尔扎克雕像之后失声叫道:“这是多么美丽的一双手啊!”不料罗丹听后大怒,旋即挥斧劈下了这双手。所以留下的这尊雕像是没有手的。
这是一个多么让人伤心的传说啊,人们应该能够意识到,这不是罗丹,不是那个对艺术谨严到近乎刻薄的艺术家。如果是罗丹,那么毫无疑问,他砍掉的将不会是手,而应该是头颅!他不会砍去别人以为成功的手,而只会砍去别人不以为成功的头颅。因为对于罗丹来说,他是不会硬要砍断别人的视线,而让这条视线转向原本并不吸引他们的东西上的。要知道,在罗丹的雕塑中,有好几个是没有头颅的呀。
罗丹的《思想者》这尊铜像,赤裸裸地表现了灵魂的奥秘;《青铜时代》,又活脱脱地表现了生命那精力充沛的沉重与觉醒;同样,《巴尔扎克》中的生命更加具有威力:那是一个带着雄健步伐的魁梧的身躯,由于灵魂的丰盈,身体的全部重量消失于黑色睡袍的倾坠之中。强壮的脖颈倚着蓬松的头发,发里护有一副沉醉里创造力正在沸腾的面孔。这就是巴尔扎克,这就是罗丹赋予我们的那个不朽的形象。在这个形象里,手简直就是多余的东西,因而它的消失显得是那么的合情合理和自然而然。而罗丹竟然相信自已是巴尔扎克创造出来的,因而在他创造巴尔扎克的同时,他也把他自己融合了进去。这是创造的本体在他们二者身上的现形:创造的骄傲,创造的高贵,创造的晕眩和陶醉。
所以在观看这尊耸立在空气温馨氛围之中的雕塑时,我们是会被那大理石的微妙形体及巴尔扎克那副刚劲而又迷茫的表情所感染的。并且我们将感到:倘使这尊雕像具有了手,将会多么让人感到多余且又令人不屑一顾。对此,我们的心将会作出这样的叩问:“你在使石头具有生命的同时还赋予它们什么?”
“灵魂。”
是的,灵魂。因为巴尔扎克仅仅有手是不足以表现出那种灵魂的。
给石头以灵魂
说《爸爸爸》
循环的历史
为文化科学奠定哲学基础
让智慧之光照耀未知世界
又响鸽铃
一九八三年诺贝尔文学奖的风波
绝非野生动物的文化眼光
观棋者语
三只眼睛看英语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