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批评生理学》:职业的批评
作者
郭宏安
期数
1987年06期
我们的第二站是“职业的批评”。这是一片教堂高耸、宫殿巍峨的土地,到处是围绕着数十位大作家和数百部名著用卷帙浩繁的文学史、大部头的专论以及精细得近乎烦琐的考证建立起来的纪念碑。人们可以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却很少能带着愉快的笑容与之亲近。它们太高了,累得普通人脖子疼。所以,蒂博代先生说:“平时住在教堂里和宫殿里不大方便。”
职业的批评又被称作教授的批评,因为它的代表人物是一些著名的教授,例如执政时期的拉哈卜,复辟时期的基佐、库辛和维尔曼,七月王朝和第二帝国时期的圣一马克·吉拉尔丹、尼萨尔和泰纳,共和时期的布吕纳吉埃、勒麦特和法盖。当然还有圣勃夫,他被许多人看作是三个批评领域的杰出公民。他们站在高高的讲台上,俯视着无知或少知的学生,总要对几百年的文学追根溯源,条分缕析,寻出个贯穿始终的线索来。在他们的手里,文学从此被划成了具有固定的规则的各种体裁,并且在演变中形成了自己的历史。他们是那些教堂、宫殿、纪念碑的建造者,其工具是历史、政治、道德、哲学、作家生平或“种族、环境、时代”。
在许多人看来,“职业的批评”这种称呼含有一种贬意,似乎教授的职业与批评自由是不相容的。过去法国的生猪市场设有“猪舌检疫员”,负责检查上市的猪是否有病。伏尔泰把职业的批评家比作“猪舌检疫员”,并且说:“在一位文学检疫员眼中,没有一位作家是十分健康的。”看来,把批评视同检疫,时时刻刻怀着“非我族类”的警惕,把求疵作为批评家的天职,并且形成一种习惯,对任何一部作品首先要闻一闻有无异味,这也是古今中外都有的一种传统。这种传统在法国可以追溯到十七世纪。路易十三的首相黎世留就要求文学批评要有“权威性”,所谓“权威性”,实际上是强制作家遵循体裁的固定规则和共同的美学标准,于是乃有夏普兰的《法兰西学士院关于<熙德>的感想》,教导高乃依如何写悲剧。夏普兰倡导一种“告诚的批评”,即:“批评乃是一种向作家提出有益的告诫的艺术。”那么什么人可以充当文学的告诫者呢?当然只有批评家,因为只有他通晓各种体裁的规则和标准。他要告诉作家如何把悲剧写得象悲剧,把史诗写得象史诗,把小说写得象小说,等等。倘若作家有所违反,批评家则出来大喝一声:“不行!”于是,高乃依只好在写作中乖乖地遵守“三一律”。这大概是“告诚的批评”最可夸耀的一次伟绩了。后来的职业的批评当然不完全是这种告诫的批评,但是它们之间的精神联系还是一目了然的。因此,蒂博代认为,自发的批评注重的是“作品和人”,职业的批评则不同,它注重的是“规则和体裁”。
当然,体裁及其规则的研究只是职业的批评的一部分,此类批评的全部,在现代是被称为“大学的批评”的。它采用的是一种以搜集材料为开始,以考证渊源及版本为基础,通过社会、政治、哲学、伦理乃至作者的生平诸因素来研究作家和作品的批评方法。这是一种实证的研究,其自然的倾向是条理化、系统化和科学化。它最擅胜场的是文学史研究,并且的确硕果累累,为世代学子所景仰。因此,蒂博代说,职业的批评“属于十九世纪文学中最坚实最可尊敬的那个部分”。无论圣勃夫的传记批评、泰纳的社会批评、布吕纳吉埃关于文学体裁演变的研究,还是朗松的文学史研究,都在人类对文学的认识道路上竖起了里程碑。这些人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阅读,有着丰富而确切的知识,善于条理化和系统化,虽然都程度不同地受到过科学主义的诱惑,但毕竟是为文学发展的历程理出了或隐或显的脉络。无论人们满意还是不满意,文学的过去不再是一团乱麻了,也许“理还乱”,但作为人类认识的一个对象,它究竟是有了一个可供把握的轮廓。这种批评不但取得了辉煌的成果,而且还形成了一种传统。这传统,在一些人看来,是已经僵死了,而在另一些人看来,还称得上健壮。后者的看法自然没有错,因为这是事实:传统的批评依然健在,它的代表形式之一的文学史研究依然很红火;但是,前者的看法也有道理,先不说近三十年来一些号称“新批评家”的人是如何指陈其弊端的,蒂博代就已经指出过职业的批评面临着什么样的危险,虽然他们的出发点和参照物并不相同。
蒂博代曾经指出在自发的批评中有一种不读而论的现象,而在职业的批评中也有一种类似的现象,即并非每写必读,而是依靠自己的回忆和笔记。蒂博代承认,他二十年前读过封特奈的全部重要作品,而二十年后的今天,他若写一篇关于封特奈的文章,却并不是重读其作品,而是看看别人关于封氏写了些什么,再加上自己记忆和曾经写下的笔记,就可写就一篇文章了。蒂博代的坦率并不会丢那些职业的批评家的脸,真正使他们丢脸的倒可能是有些人连记忆也没有,就是说,他们根本没有读过某人的书,却根据别人的议论来写旁征博引的文章。诚实使蒂博代看出了这当中隐藏着的危险,即:批评家所写的可能并不是自己的感觉,而是传统的看法,如此则非但新意难出,怕也离陈词滥调不远了。其实,批评缺乏新意并不是一件多么不光彩的事,老老实实地把别人的意见转告给不知道的人,也是一种正当的行为,不光彩的倒是没有新意却要装得颇有新意,而打开箱子一看,货色全是舶来品。我们当然需要有新意的批评家,但我们也需要虽少新意却多诚意的批评家,因为“文学贸易”(内销和外贸)也是要有人去做的。
职业的批评的第二种危险,蒂博代称为“迟疑症”。这是一种可敬的、却也是令人沮丧的危险。患有这种“迟疑症”的人,很可能皓首穷经,却终于没有一部作品产生。他们搜求材料,一定要找到最后一张纸片;他们探索渊源,一定要掘开最后一座祖坟;他们考察环境,一定要坐实最后一个细节;非如此则疑虑丛生,不能有一个字落到纸上。这种精神固然是可钦佩的,但是,上述种种,如材料、渊源、环境等,都是不可穷尽的,人们只能在相对的、有限的程度上做到所谓“丰富、翔实、准确”等等。任何以“穷尽”为条件的批评家,恐怕唯有投笔兴叹了,别无他途可走。蒂博代认为:“任何一本书都意味着一部分有意的疏漏……”这就是说,著作是人的精神劳动的阶段性产品,总是包含着充实、修正和发展的可能性,绝不会“止于至善”。总之,“一部批评著作如果是不完全的,能够引导读者去加以修正,才会是有生命的”。它将引起批评,参予对话,显露出一种向更高的水平运动的意向。蒂博代说:“迟疑症以草率从事为借口拒绝必要的急就,以不完善为借口拒绝进行有用的工作,这种迟疑症使许多人劳苦一生而毫无所成。”这真是个中人语,饱含着无穷无尽的辛酸和遗憾,足以为做学问者戒。“迟疑症”乃是一病,我想大概不会有人认为蒂博代这里是主张浅尝辄止,游谈无根,去精益求精之心而存哗众取宠之意。蒂博代本人的著作恰是被瓦莱里誉为“资料丰富,无所不知”的。
职业批评的上述两大危险,蒂博代认为,都是可以通过良好的教育加以避免的,但是有一种东西是教育无能为力的,这种东西叫趣味。“对文学史茫然无知的批评家绝无在文学史上留名的机会,而缺少批评趣味的文学史家则会跌进一种半死不活的学究气中”。趣昧,这是职业的批评最容易缺乏的东西。布吕纳吉埃把批评的行为规定为“评判、分挡、解释”。这就意味着批评者必须是饱读的、博学的、逻辑的。他读一本书,同时就想起了所有的书,舍此何以谈“评判、分档、解释”?他并且要熟知各种体裁的规则,否则何以指陈一部作品在哪里失足?他还必须要牢记理想的样板,不然他就失去了准绳。这些活动对已然经过时间筛选的作品还算有效,但是对当代活着的大量作品,却显得力不从心了,它无力把握那些为满足当代人的要求而写的变化多端、面目各异的作品,它缺乏必要的灵活性、直接性和微妙性,因为对待当代作品最要紧的不是考证、比较和探本溯源,而是“品鉴”。何谓品鉴?依蒂博代的说法,品鉴“是感到一种现时的乐趣,是生活在现时,是唤醒现时的一刻”。我看用一句古诗说得最明白: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花落空折枝。职业的批评重视的是历史,是评判,是分档,是解释,而对当代作品,它则要求符合传统并且能够进入传统的东西。使一位大学教授处理当代作家和当代作品,他多半要用对待古代作品和古人那样的方法来处理,其结果是十有八九要闹笑话。吉拉尔丹、维尔曼和泰纳不理解浪漫主义,布吕纳吉埃不接受自然主义,勒麦特和法盖不欣赏象征主义,其原因盖出于此。趣味本是一种具有强烈个人色彩的能力,理应细心培植,但在一些大学教授的跟中却成了一种需要遏制的怪物。布吕纳吉埃说得明白:“批评的目的在于教会人们如何违背个人的趣味来进行判断。”他的批评被称为“教条的批评”,于此可见一斑。此种批评似乎还没有绝迹,种种违情违心之论还充斥在中外文坛上。
批评当代作品特别需要一种活跃的、敏捷的、生气勃勃的趣味,而不是那种面向古代和死人的趣味;批评古代作品特别需要的则是“知识,经过消化的、准确的知识,能够确立并估价一位作家的历史地位和文学地位”。理想的批评当然是二者的完美结合,然而,蒂博代指出:“这种理想的批评恰恰不存在,只存在真实的、有血有肉的批评家,在其身上只有一种倾向占主导地位。”因此,面对不同对象的批评著作,应该采取不同的态度,而不能“唯我独尊”,把不同于己的批评赶出批评的殿堂,象在批评史上发生过的那样:职业的批评骂自发的批评为“无知”、“赶时髦”,自发的批评则骂职业的批评为“学究”、“为死人唱赞歌”。这里的确需要一种宽容的精神,岂止是宽容,更重要的是彼此承认对方也是批评共和国中合法的、积极的、有贡献的公民。当今是讲究民主和平等的时代,过去那种公开的指责奚落似乎绝迹了,但横亘在两种批评之间的鸿沟依然是很深的。我在前面引述的斯塔罗宾斯基的话就露出了端倪,很值得玩味。为什么教授出来写随笔(介于大学批评和报刊批评之间)要冒“某种风险”?这无疑是说,教授学者来写那种无须广征博引的评论有可能被人目为“有失身份”或者“不务正业”,而所谓“评论”无形中被从大雅之堂中轰了出去。斯塔罗宾斯基是此种随笔的倡导者,并曾荣获一九八四年欧洲随笔奖,他的那番话说得如此含蓄谨慎,可见两种批评之间的隔阂之深了。在我们这里,此种隔阂似乎也并不浅。例如,研究论文和书刊评论是有区别的,然而在有些人眼中,这种区别不是形态、方法、目标等的区别,而是价值的区别,前者有学术性,后者无学术性,仿佛前者是甲级队,后者是乙级队,文格上就高了一等,就是说,一篇很精采的评论其价值大约只与一篇很平庸的论文相等。论文再平庸也是论文,生下来血液就是蓝色的,其作者可以被称为或自称为“学者”;评论再精采也是评论,至多博得个“生动活泼、文采斐然”,究竟不是正途,摆脱不掉“无学术性”的劣根,其作者只能被称为“评论家”或“批评家”。当然批评家们也不甘示弱,他们会把那些“论文”骂作老气横秋的“高头讲章”。在他们看来,什么叫“论文”,也是很莫名其妙的,似乎文章题目的头尾有“论”字是一个很重要的标志。还有长度,或称“份量”(这“份量”二字用得尤其妙不可言),倘若文章不超过一万字,恐怕连作者本人说话的口吻都要低八度。当然,文章还要写得严肃,其实有些人并不知严肃为何物,不过是写得平淡、枯燥、古板罢了。人们实在看不出那种作家生平+作品复述或者用语录开道、“局限性”断后的大文章有什么学术性,也许“份量”倒是有的。这些批评家未必不作如是想:此类文章的作手们不如到所谓“评论”的园地上去解放自己的生产力,倘若他们读书果真有所感的话,这样他们也许真会写出有学术价值的文章。
看起来,两种批评之间的争吵还要继续下去,但是争吵归争吵,隔阂却未必一定要有。这里用得着蒂博代的一段话,他说:“在把一种批评对它种批评的不知、斗争、讥讽和挖苦视作其生存之必须及其健康之证明的同时,敦请它们各自看到与邻居的界限并以宽容待之,我不认为是件徒劳无益的事情。”批评的形态、方法、目标可以不同,但价值不可以仅仅因此而不同,还是按质论价为好。
本世纪五、六十年代,“新批评”曾经对“职业的批评”发起过极猛烈的攻击,其实,按照蒂博代的划分,“新批评派”也是一种大学的批评,其主将都是些大学教授,他们的要求也许竟可以被看成是“职业的批评”的内部一种改革的呼声呢。
《批评生理学》:职业的批评
面对面的注视
里卡多·帕尔马和《秘鲁传说》
数码复制时代的知识分子命运
被规制的市场
灵魂的归宿
《随想录》的基调
更上一层楼
从美国畅销书到中国译本
重赏之下出文学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