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菲利普·罗斯的《对立的生活》
栏目海外书讯
作者仲子
期数1987年09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崛起的青年犹太作家菲利普·罗斯,如今已到了成熟的中年,既是位畅销书榜上有名的多产作家,同时又是大学教授,真是名利双收。三十余年来,不仅创作力旺盛,且不断花样翻新,走在其他犹太作家之前。今年又出版了他的新作《对立的生活》。
  罗斯一九五五年获芝加哥大学硕士后,任教本校,兼在爱荷华与普林斯顿讲授文学创作。一九五九年出版《再见,哥伦布》短篇小说集获全国图书奖,从此蜚声文坛。继后又发表了《随波逐流》(一九六二),《当她顺利的时候》(一九六七),《波特诺伊的怨诉》(一九六九),《我们这一伙》(一九七一),《伟大的美国小说》(一九七二年)和《胸脯》(一九七三)。自一九七四年始,他陆续以纳桑·朱克门这个犹太青年作家形象,写出自传性的系列小说。朱克门这一人物首次出现在小说《我作为一个男人的生活》,其后不即不离,真真假假出现在三部曲中:一九七九年的《鬼作家》,一九八一年的《解放了的朱克门》,和最近出版的《对立的生活》。
  朱克门这一人物,总的说来在气质和思想感情上极似作者本人,但每次在不同作品中出现,却另有一番新面貌和新作为,甚至处身于不同的家庭关系中。作者似乎可以不顾传统的自传性小说概念,使小说的主人公进进出出于各异的社会背景中,结交全然不同的伙伴,甚至不分在世者与已离人世者,虚虚实实,一切依循于不同人物的精神活动。美国的评论家称他的这种写法为心理现实主义,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解释当前的社会现象。例如作者倾向于揭露犹太教的假仁假义,虚无陈旧之束缚新生一代的解放和成长等等,因而被父辈们斥为犹太教的叛徒。使他不得不在三部曲中作讽刺性的申诉和似真若假的“醒悟”。
  由于在六十与七十年代罗斯发表的几部小说触及老一辈犹太人的痛处,影响到一部分评论界对他作品的争议,他便以青年作家朱克门的身分出面迎战和周旋。《我作为一个男人的生活》的最初意图,原是反驳老一辈的诅咒和向新一代读者作个交待的。
  第二部叙述朱克门经历的小说《鬼作家》,写青年作家由于如实暴露了犹太大家庭成员之间的倾轧、出卖和中伤,招来了众人的嫉恨和责难,甚至请出犹太法官来干涉,使他不得不求教于一位犹太老作家的帮助。他得到的却是这位老作家私生活的重重矛盾和事业上的危机。无可奈何之下,朱克门只能使用故事中套故事的手段,把自己打扮成犹太祭坛上的殉道者安妮·弗兰克的情人,以缓冲家庭矛盾和严父的逼迫。第三部《解放了的朱克门》,述时过十年之后,朱克门果然成名,但其成名作仍遭其父临终前的痛斥和受到妻离子散的孤苦结局。
  于是在有关朱克门命运的最新作品《对立的生活》中,作者一反前三部小说的布局和安排,开门见山提出他要通过朱克门来说明,小说家在写作自传型故事时,不必把自己束缚在“真实生活”的情节上。他要证明一个作家可以运用高超技艺使故事达到逼真与完全可信的程度,而无须求助于单纯的申诉与忏悔。他就此否认朱克门这一人物是作者的自我写照,却又杜撰另一个作家的化身;甚至把前两部书中称之为“我的真实事迹”全盘改观。从外形讲,他原来把自己写成朱克门式的瘦削修长的青年文学工作者,大家庭中有十分守旧落后的双亲和兄弟二人;在新作中朱克门成了身材魁梧健壮的小说家,只有一弟一妹,以及和蔼相处的父母。他的确一点不象作者自传中所描绘的人物,连气质脾气都改了;扑朔迷离,一时使读者晕头转向,真把这个人物看成现实生活的“对立面”。
  《对立的生活》叙述朱克门的弟弟亨利在一九七八年时已成为新泽西一名业务发达的牙医,且是个颇好女色的人,素患心脏不健之症,终于死在手术台上。朱克门禁不住要把兄弟的不幸写入他的故事中,于是费了不少笔墨描绘在犹太教堂举行丧礼时的情景。当故事进入下半部时,作者越来越远离事实,而进入幻觉,似乎他弟弟亨利并未在一九七八年的手术中去世,却转而为一名弃家出走的犹太复国主义者,毅然迁入以色列“西岸地区”,度着艰苦的移民生活。朱克,门便追寻到西岸,劝说亨利回新泽西重操牙医旧业并与家人团聚,不料朱克门心脏病猝发,急需动手术。
  一如当代心理现实主义派的其他作家,多数师承世纪初的亨利·詹姆斯(一八四三——一九一六)这位先驱者,他们着重心理分析甚于现实生活,编织故事的技巧不离现实主义,但意境和叙述往往超过现实生活而进入自我剖析,从而作出新的构思,既可信又不可信。菲列普·罗斯经过近三十年的创作实践,现实主义的写作技巧已达炉火纯青的大作家水平,但他的朱克门三部曲加上最初的自传性小说《我作为一个男人的生活》,却愈来愈进入心理分析和自我探索的范畴,也就日益远离自传性的小说了。他自从一九五九获得全国图书奖后,一直以机智讥讽的笔调,对犹太教义和犹太人在美国的生活,极尽挖苦戏弄之能事,创造出一种直率的风格,尤其对犹太知识分子,毫不宽容。这当然替他招来众多的抨击,或多或少影响他更突出心理分析的写作方法,以远离现实作为掩护。
  新作《对立的生活》问世之后,评论界各执一是,众说纷纭。多数指责他几次三番变更自传性的基本事实,不免在自我再世的戏法中做得过火。而菲列普·罗斯对反复变更自传方面,却作了巧妙的自白,说明他的风格一向是真真假假,既有想象中的逼真细节,又有感情上的高度激荡——这也是使读者能泰然接受的高招之一。据说这种真假参半的创作手段能取得比客观陈述所能表达的更大真实感。菲列普·罗斯认为现代生活中的人物,往往过于实在而致作者的笔下难以出现丰满的人物,这里就需要发挥艺术的作用来补充。因此他把自传中的人物既写成在哀悼中的朱克门,又写成赴以色列充当亲善特使的朱克门的两面性,只是不符合于自传性小说的传统而已。“自我”叙述体的小说至此似乎可以由作者随心所欲,向读者提出一切富于艺术想象的行径。特别是在《对立的生活》中,作者多次与读者展开对话并能说服读者,这正是作者的要求。他认为艺术不可能是真实生活的忠实记录,在写现实生活中,艺术有可能进入迷离扑朔之中;只要读者肯耐心读下去,不管评论家的意见如何,都能尝到恍惚离奇的趣味。
  在《对立的生活》中,菲列普·罗斯这位寻求别人同情的作家一方面不愿放下目空一切、到处树敌的架势,另一方面又摆出迎合观众的表演家姿态,处处招徕观众。他再次使用故事中套故事的笔法,把自己和某一大人物易地而处,这次写得更机智更巧妙,达到了鱼目混珠的效果。实际上他在仿效后现代主义作家约翰·巴斯和其他同时代的时髦作家,以回击评论界对他的贬意。
  《对立的生活》为一中篇,共分四章,即过去和未来之事,犹太山区之行,进入天国和身后之事。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尾声中预言朱克门将选一位年轻的英国籍非犹太人姑娘为妻,因为经过以色列的生活体验,朱克门认为英国在反犹太人问题上采取比较缓和的措施。这既可以作为对“自我”的和解,又可为另一种逃避现实的新出路。与其他犹太作家相比,菲列普·罗斯比较年轻,而且灵活,还不至于象老作家诺曼·梅勒那样化了十年时间写出一部有关埃及夜生活的小说《古老的夜晚》,而引起评论界纷纷抨击。菲列普·罗斯表示朱克门这一人物,尚未发挥完善,而自传性的小说体裁,也大有花样翻新的余地。
  (Philip Roth,The Counterlife,Farrar.Straus and Giroux,NewYork,324pp.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