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贝娄新作《再遭情变》
栏目海外书讯
作者叶子
期数1987年11期
  最近索尔·贝娄(一九一五——)出版了新作《再遭情变》,内容是针对美国高级知识分子无能面对现实生活,而予以百般挖苦讥嘲,发挥了所谓黑色幽默的艺术技巧。贝娄于一九七六年获诺贝尔文学奖,致奖词中认为他的作品“对当代文化富于人性的理解和精妙的分析。”而根据他的自白,则称他的创作之源,的确来自他对新世界文化的理解和嘲弄,尤其爱揭美国知识分子的短处和困境。他自认他的大部分作品是少时博览群书之过,因此到了中年一反先人的教诲而写出讽刺性的喜剧文字。
  他对早年的成功之作有过一己的评语。他说长篇小说《奥吉·玛珙历险记》(一九五三)是他的自我写照——少时目无先人,追求无边无际的精神自由;致进入中年后一事无成,始终未找出自身理想的本质,只得与现实社会进行妥协。书中主人公是个一向自视清高、遁世探索哲理的学者,最后沦为军用剩余物资销售商,悄悄把当年在哈佛大学求学时读过的经典著作弃置床下不再顾视。《雨王汉德森》(一九五九)痛感富裕社会的空虚,舍弃百万遗产,到非洲丛林中充当黑人的雨王,满心想为当地人民做好事,不料因违反自然规律而招致天灾人祸,最后只能悄然离去,潜回老家。另一部杰作《洪堡的礼物》(一九七六)述物质生活击败空泛的精神探索。名诗人洪堡梦想改造实用主义的美国,遭到惨败,其接班人西特林在二十年后,又重蹈其覆辙。师徒二人漠视物质世界的现实,自行其是,遭到了美国同胞的冷嘲。
  最近出版的《再遭情变》一书,正是贝娄这种创作构思的进一步探索。全书警句由主人公班恩·克莱达教授口中道出。克莱达教授是位中年鳏居的著名植物学家,专门研究苔藓植物,经过二次离婚后又准备和一位比他年轻二十岁的姑娘结婚。他认为“人人都有特殊困难,诸如关节炎、自尊心受到触犯、心灵创伤、不公正事件等等,但是最难对付的莫过于爱情。”问题在于“为什么人人偏要恋爱?爱情既然伤人最深、处处可见它的伤痕,一个人何必犹豫不决,舍不得一刀两断及早退却。”可是他那三十五岁的侄子基尼斯偏偏不同意这一主张,认为爱情是人类永恒的欲望,百试才能碰上好运,因此他一直在追寻美满的婚姻。
  贝娄在此表白了自己对爱情与家庭生活的理解,他在几部较为重要的作品中,都发挥过这一主题。他认为知识分子最不理解生活,特别在女人面前和家庭生活中显得束手无策,似乎美国的高知层和教授之流更易陷此泥沼难以自拔。他写六十年代美国知识分子的畅销书《赫索格》(一九六四),尤其使人读了啼笑皆非。书中一位历史学教授无法理解周围知识界的大波动大起伏,其妻跟教授的好友私奔出走,逼得他濒临精神失常,昼夜向各方写信申诉他的痛苦。不分国内外的学术权威,亦不问是否活在世上或已经去世的名人,他都向之雪恨、咒骂、讽嘲和发泄难以遏止的怒火。举凡过去培育他思想成长的哲学家和理论家他都对之提出种种质疑,无一幸免。对当前知识界的混乱现象,更作长篇大论的斥责,简直到了无法收拾的地步。幸而这些荒唐的信件一封也未投进邮筒,只是让他一倾胸中的怒气,发泄之后,仍不得不重新回到理智中来。据贝娄的解释,他的原意是把《赫索格》写成一部喜剧性小说,嘲弄第一流名教授的思想方法,他们在美国社会的现实前面,简直不值“五分钱的常识”,如果他们不向现实作某种妥协,是无法生存下去的。
  《再遭情变》的女主角是位有钱的妙龄女郎,生来就是要操纵男人的;而植物学教授班思·克莱达碰上这位 女学生,早将巴尔扎克的教导“有钱的独生女是人世最危险的配偶”置之脑后,而对之一往情深。但这桩婚事却引起了教授的侄子、单身汉基尼斯的极大不满,他认为叔父此举是违反自己的信条和诺言的,并且破坏了叔侄之间的君子协定,是自欺欺人、混淆爱情与性欲的阴险行动,尤其牵涉到女方的财富和男方的声誉。
  至于班恩教授的新夫人曼蒂尔达,据她父亲赖耶蒙医生的推荐“确实是个刁妇,但对你(指班恩·克莱达)大有好处……很有些本领结识你专业圈子里的名人,替你请回家来作客,然后为她服务。”贝娄小说中极大多数女主角便有这样的特性,而理想的男性常常落入不理想的女人手中,两人经过痛苦的挣扎,无论在精神上或肉体上成了死对头。如在《洪堡的礼物》中,女主人公雷娜泰具有希腊爱神伊罗斯的美貌,又有希腊死神坦纳多斯的性格,年纪轻轻就抛弃诗人西特林嫁给有钱的殡仪馆老板。而在《再遭情变》中,传奇人物换了一副新面目,娇生惯养的美人曼蒂尔达带着丰盛的妆奁下嫁穷教授,一切看来又顺当又理想。不料赖耶蒙医生对于女儿的婚事,早有计算。他知道班恩教授因争市区一块重要的地产而败诉于恶徒,一时陷于困境,便以独生女为诱饵,接管此地产的诉讼,然后略施小技,打赢了这场官司。班恩教授是自愿上钩的人,他不顾自己的声望地位,也看不到任人摆布又将遭人财两空的厄运;还在迷梦中与其侄就两性感情问题展开激烈的辩论。
  侄子基尼斯幼年随父在巴黎定居,所受教育与生活已全盘西欧化。他温文尔雅,仪表超群,一时为巴黎社交界所包围。他父母却唯恐儿子腐化堕落,把他迅速转移到非洲索马里,不久又将他遣送回美国中西部他叔父班恩执教的大学,当一名俄语老师。从此基尼斯和他独居的叔父班恩教授相依为命,誓不分离;他俩尤为关切彼此的心灵安宁。
  实质上,这是一部为中青年读者设计的哲理小说,书中叔侄两辈之间的代沟,通过面对现实生活解决两性问题而获得暂时答案。但基尼斯非一般青年可比,他在西欧成长,对生活的阅历比班恩教授长期孤居美国中西部要有人性得多,尤其是在配偶选择问题上,侄子要比叔父涉世更深,因此对这方面的判断颇有资格向叔父发表宏论。事实正说明欧洲文化要比美国悠久,中西部乡愿式的大学教授“再遭情变”眼看就要出现,可是这位堂堂教授却不顾危险,自愿上钩,忘了前车之鉴,对侄子的提醒,置若罔闻。贝娄的小说人物一贯是以中产阶级稳健分子的面目出现,具有某种激情,但不属于果戈理笔下《死魂灵》(一八三五)中的乞乞科夫之流;后者以收购各地庄园死去的农奴灵魂,作为营利的抵押品。而在《洪堡的礼物》中,诗人的后继者西特林则为了赢得那份礼物,不惜以一己的灵魂作抵,替人转世。所不同者班恩教授是自动放弃心灵的宁静,满以为娶一位年轻美貌的夫人,可以达到永葆青春的愿望。可是他自从与美人结合之后,随着她却过着花天酒地的日子,出入于赖耶蒙家的权势之群;他不得不在夜深人静时,在祈祷中向上帝哭诉:天哪,我究竟犯下什么罪孽,为什么要和这群恶徒打交道,作者在书尾通过基尼斯的分析,又一次接触到美国社会中男女关系的实质——他们都在回避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但是一牵涉到爱情,谁又能摆脱得了钱财的驱使。
  (Saul Bellow,More Die of Hea-rtbreak,New York,william Morrow and Company.335pp.)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