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谈谈《星期六评论》
栏目
纽约航讯
作者
董鼎山
期数
1980年02期
整理书桌时,偶然在一个抽斗中发现一批多年前在美国著名文学杂志《星期六评论》所发表的旧作,心里起了不少感慨。今日的《星期六评论》与卜七、八年前的《星期六评论》在质地上宛然不同。这使我联想到时势的演变如何影响到文艺界与杂志界的趋向。过去二十余年来,美国有二个事件大大的改变了杂志的内容或命运。一是四十年代与五十年代的电视节目的发展,一是六十年代的“革命”(黑人人权运动,反越战运动,女权运动,性自由风气,吸毒狂,摇摆音乐的风行,及一般青年对社会已成制度的拒抗。)
电视机成为家家户户必有的家具后,娱乐节目高度的发展,将它从一个有用的教育工具化为一个浪费时间的消遣品。打击了电影事业还是一件小事,却也改变了全国人民的读书习惯,最受影响的便是杂志界。人是好懒的,每晚在家中有免费娱乐,又何必读杂志消遣了,一般杂志因此销路大减。一面又因商业广告在电视上的效力更大,杂志广告收入也减少。这就造成了杂志界在美国有史以来第一次的不景气现象。四个销路最大的杂志《生活》、《展望》、《星期六晚邮》,《考利亚氏》(Collier’s)都逐一关门(《星期六晚邮》虽也复刊,但已不是周刊,声望远不如前。《生活》最近复刊,从周刊变为月刊。《展望》去年复刊,出了数期后因生意不佳又停刊。《考利亚氏》已死了好多年了,这些下面将再作详论)。这是美国杂志印刷界及文艺界近年最伤心的一件事。由于发表出路的减少,新短篇小说作家的培养也受了很大的打击。
同时,六十年代的“社会革命”又影响了杂志的内容。性自由的风气,产生了《花花公子》(Payboy)一流的色情杂志。在今日,《花花公子》已成为美国销路极大的杂志。这就造成了一个奇怪的矛盾现象:《花花公子》赚了钱后,所出的稿费也特高,因此正统派的著名作家,也都要在这类色情杂志上发表。新出的杂志都必须合潮流,始能站定足跟,例如专门报道摇摆音乐(rock music)新闻的《滚石》(Rolling Stone),迎合青年读者心理的《今日的心理学》(Psycoho-logy Today)等。其他老成持重的杂志也不得不改变内容,趋合时势,《星期六评论》便是一个例子。
我对《星期六评论》特别关切,因为十六、七年前,我曾在这个刊物经常发表文章。我写的是短篇散文,登在一个名叫“凤凰巢”(ThePoenix Nest)的散文与杂文专栏内。那专栏是《星期六评论》一个特色,历年撰稿的著名作家有约翰·厄普代克(John Updike),奥登·纳喜(Ogden Nash),麦克斯·伊斯门(Max Eastman),约翰·史坦培克(John Steinbeck),兰斯登·休斯(Langston Hughes),及乔治·考夫门 (George Kaufman)等。《星期六评论》早年的名称是《星期六文学评论》,专载文学论文与书评。为了要刊载文艺散文,才特别开了一个专栏。我想在这里谈谈这个杂志历年来的演变,使读者们可以了解美国杂志界近年来的动况。
《星期六文学评论》于1923年创刊,它的内容可说与《读书》相似,所登的除了书评以外,都是关于文学、图书、作家及出版界的文章。它的前身原是《纽约晚邮报》(NewYork Evening Post)的周末附刊,名《文学评论》。后因读者众多,脱离晚邮报而独立。第一个编者是文学评论家亨利·康比(Henry Can-by),编辑部同人包括著名评论家威廉·裴纳(WilliamBenet)及克雷斯托佛·摩莱(Christopher Mor-ley),立刻成为美国当时最有权威的文学批评杂志。
1939年,《星期六文学评论》由年仅二十九岁的诺门·柯曾斯(Nor-man Cousins)接手当主编。柯曾斯也因要趋合时势而逐渐改变编辑方针,除了以书评为主以外,加了一些其他材料,例如幽默、音乐、剧评、影评、旅行、教育、科学、漫画之类,不久将“文学”二字在杂志名头上去除。在柯曾斯主编手腕下,《星期六评论》欣欣向荣,不但没有亏本,而且因销路广大招徕广告而赚钱。这是一个文学刊物在美国社会中一件极为异常的事。它的读者都是知识界人士。特别是中小学校的教师,有的甚至把《星期六评论》用作教材。柯曾斯也因此成为一个著名编辑,他的名字和杂志的名字往往联在一起。《星期六评论》当时销路高达五十万份。
1971年时,《星期六评论》的主人与《麦考妇女杂志》(McCall’s)做了一笔商业交易,将《星期六评论》以高价售于二个因出版《今日的心理学》致富的青年。此二青年,一名尼可拉斯·恰尼(NicholasCharney),一名约翰·佛罗尼斯(John Veronis),因迎合时势,出刊了《今日的心理学》杂志获得成功,自命不凡,购买了《星期六评论》,要把这个老成持重的刊物青年化。他们解除了原来编辑部人员,把社址搬到旧金山去。他们异想天开,把这个周刊化为四个月刊,每星期出一次,将原来的《星期六评论》完全改变了面目,不但失去了原有的读者,也很难能把握新读者。
同时,柯曾斯被迫离开后,自起炉灶,创办了《世界杂志》,雇用了原来的《星期六评论》编辑人员,也抢回了《星期六评论》的原来读者。他静静的等待。果然不出所料,不到二年,二个小伙子在旧金山经营的《星期六评论》宣告破产。柯曾斯立即自己凑资,把他历年心血结晶购回来,与他的《世界杂志》合并,变为半月刊,取名《星期六评论世界杂志》,后来才又恢复《星期六评论》原名。
1976年12月,《星期六评论》又换了主人。新主人卡尔·塔格(CarllTucker),也是一个青年人,今年只有二十八岁。可是这次是柯曾斯自愿出售的。有人说是他因杂志收回后亏本,不能复原,又因年老多病,不愿再担任编务,所以出售。(但他至今仍挂了编委会主席的名义,每期仍写了一篇署名“N.C.”的社论,使可替新主保持原有的忠实读者。)
塔克出身名门,家中富有,心爱新闻事业。1976年他只有二十四岁,于哥仑比亚大学新闻学院毕业后,前往《星期六评论》求职,要替该刊写剧评。柯曾斯问他有没有兴趣出资数百万元购买这个杂志。塔克年轻气盛,又有资产,一口同意,于该年十二月掌握了《星期六评论》的控制。
这小伙子也要改变《星期六评论》的内容,不过他行动小心,不愿触怒杂志多年来的忠实读者,所以他的改良过程是逐渐性的。但到了今日,《星期六评论》已不是我在十余年前撰稿时的《星期六评论》。散文专栏“凤凰巢”早已被撤除。(专栏编辑马丁·勒文〔Mrtin Levin〕将“凤凰巢”搬走,现由美联社向全国各日报批发。)原来最重要的书评已减至只有数页。在性质上而言,它已不是一个书评杂志,而成为一般性的杂志,重心放在时论、影评、剧评、旅行、幽默及各种杂色文章上。就我个人的口味而言,这个杂志不如以前出色,但是它的销路仍能保留原来的五十多万份。无可讳言,塔克的改容,也吸收了不少年轻的新读者。看来他比上面所述的二个小伙子能干得多了。
塔克自己承认,他于接手后的第一年,亏本一百一十万元(柯曾斯放手时每年只亏本五十万元),次年亏本五十万元,但在1979年度可以净赚一二十万元。塔克为了迎合新读者的趣味,近来又加了二个专栏,一个专论酒类,一个专门介绍餐馆,他自己也写了一篇名为“后门”的专栏,放在最后一页,这专栏主题不一。他身为杂志之主,当然有权利借此满足他自己的发表欲。但拥有老习惯的原有忠实读者,却对这三个专栏有些不以为然。
在杂志的前页,他又开辟了一个所谓“跑前者”(Front runners)的专栏,向读者征求有趣的奇闻短稿,注重的不是文笔,而是情节。这类内容,迹近低级趣味。这个作风,很引起原有编辑人员的反感。
至于柯曾斯呢?他除了每期写了一篇署名N.C.的社论外,每年也供给数篇重要文章。实际上他已与《星期六评论》的编务无关。目前他在加利福尼亚大学医学院担任教职,授的是文学课。在开首,他也对塔克改变编辑方针不满,但他的态度已慢慢改变,认为从读者的立场而言,杂志内容的改变以迎合读者的需要,乃是必要的。不过柯曾斯的“慷慨”也许另有一个原因:四十年前,他接编《星期六评论》时,是一个不到三十岁的小伙子,施展他的才力,成了一位著名的编辑。现在塔克不是与他当年同样?历史自会重复!
因潮流而改容的杂志不止《星期六评论》一家。《老爷》(Esquire)杂志近年来也两次换了主。从月刊变为半月刊,又从半月刊回复到月刊,目前的主人也是二个年轻有钱的小伙子。内容也由一个专门以男性大学生为对象的软性杂志,转变为一般性的杂志,几乎与老辈的《哈拍氏》(Harper’s)及《大西洋月刊》(Atlantic Monthly)差不多。
销路虽不大,但在舆论界相当有重量的著名左翼杂志《民族》(Nation)与《新共和》(New Repub-lic),内容也渐倾右,趋向保守。这二本杂志一向因缺乏广大读者及广告收入而亏本。《新共和》的新主人也是一个年轻人,在哈佛大学任教职。他的妻子出身富有,因此有钱供给丈夫在杂志界活跃。这二个左派杂志的对方是美国唯一有声望的思想保守的右派杂志《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主人威廉·勃克莱(William Bucklly),是美国舆论界甚受尊重的右派权威发言人。但此刊销路也不大,广告也不多,也是每年亏本。好在勃克莱也是家中富有,并不在乎。
近年新出的杂志中最获成功的(除了《花花公子》等色情杂志以外)可算是由妇女编辑、以妇女为对象的宣扬女权的《女士》(Ms.)杂志。《女士》是六十年代“革命”以来的必然性的产物。它的内容完全与一般专谈烹调、时装、化装、儿童养育的典型妇女刊物不同。它的言论态度强昂,坚持女权,宣扬性自由、堕胎、单身主义、职业权利,目的是要在社会上取得与男性完全平等的地位。这个杂志的成功,可以证明美国妇女界态度的转变。
杂志界中地位最稳重的算是《纽约人》(New Yorker)。多年来没有什么变化,可是仍保持历年的销路,广告商有时因篇幅关系,反要抢登广告,这是杂志界特有的现象。《纽约人》唯一迎合潮流的改变,是添了一页目录。这是经过读者们的再三要求才同意的。在过去,这个杂志不登目录,让读者自己翻阅探索。但是在现时代中,读者没有这么多的闲功夫。(《纽约人》原意是作品内容应重于作家声名。)
另一个地位稳固的销路奇大的杂志,是《读者文摘》。这个杂志单在美国国内销路超过一千万份,又在世界各国有翻译本,据说在全世界拥有的读者数目超过一亿。但我们不能把它与其他杂志相比。一,它是文摘性;二,它不受所谓高级知识份子(intellectoals)的重视,读者都是所谓“小市民阶级”。
美国杂志报纸之能生存赚钱,不是靠读者定阅费的收入,而是靠广告的收入。当然,销路越大,广告生意也越大。广告收入一减,即要亏本,这是造成四大杂志关门的最大原因。在新的电视机时代中,《考利亚氏》是第一个倒台。最后一期是1957年一月四日出版的。(著名记者白修德曾任职十《考利亚氏》,写过一本小说《从四十层楼上眺望》(The View from the Fort-ieth Floor),详叙该刊垮台内幕)。
第二个垮台的是《星期六晚邮》,时间是1969年。(虽然它又于1971年复刊,由周刊变为双月刊,但销路与声望不如原来的刊物,实在不能算是正式复刊。)
《展望》是于1971年垮台,虽然于1978年复刊为月刊,但读者稀少,不出几期即又关门。
《生活》画报是最后一个,于1972年停刊。但在消逝的四大刊物中,它是最幸运的一个,于1978年复刊为月刊后,生意又蒸蒸向上,目前仍在按月出版中,可说是唯一正式复活的一个。当然,它改了月刊后,声望仍不能与原来的鸡群鹤立的《生活》相比。
这些巨大杂志的逐一垮台,原因大概有下列各项:
一、如前所说,电视机成为大众的娱乐消遣的器具后,好多读者不再读杂志消遣。此外,电视机能于当日传播新闻图片,而且是活动性的,读者何必再看过时了一周十天的《生活》画报图片?
二、广告生意被电视广播公司抢去。
三、读者与广告商的态度随时势转变。
四、编辑者不能迅速迎合潮流,改变内容。
五、邮寄费的高涨。一个销路数百万的周报,每星期在邮费上的支出,数目极大。
六、杂志专门化。这是一个相当新的现象。六十年代的“社会革命”影响下,搞女权的要有关女权的读物,黑人要专门谈论黑人人权问题的读物,爱好体育的要体育杂志(例如,近来长跑健身的风气产生了至少有二个有关长跑的杂志),年轻人要摇摆音乐的杂志等。这些杂志,由于专门化,有它们自己的忠实固定的读者,与一般性的杂志不同,不会轻易失去读者。近年来特有的现象是地方性杂志的兴起,例如纽约有《纽约杂志》,休斯顿城有《休斯顿杂志》,费拉特菲亚有《费拉特菲亚杂志》,所载的除了有关地方政治及地方新闻的文章外,又有专栏介绍当地的餐馆、电影、娱乐、百货商店,及如何购买廉价品,周末如何消遣,如何投资避免通货膨胀等的实用性文字,很受读者欢迎。
杂志界的这类演变,乃是时势动荡的必然结果。《星期六评论》的柯曾斯很聪明。他及时而退,让新时代一个小伙子接手,使这个多年扬名的杂志可继续生存下去。好在“文学”二字早已在杂志名目上除去,我们也不必怪它已不是一个正统的文学杂志。
谈谈《星期六评论》
在文学流派研究领域中
舒新城的气度
既往可咎——谈海德格尔公案
永远的怀念
法制传统及其现代化
躲避假冒的崇高
三权的历史含义及其相互关系
重读《西线无战事》
食人·王道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