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西中体用资循诱”
作者刘梦溪
期数1990年10期
  陈寅恪先生自少年时代起便游学四方,早已超越了传统学术的门宗家法,因此他是现代学者。但他又思有统系,学有宗基,为学境界虽然数变,文化思想却一以贯之,从不因时尚的变化而发生动摇。一九六一年诗人吴宓自重庆赴广州探望寅恪先生,他的印象是:“寅恪兄之思想及主张毫未改变,即仍遵守昔年‘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之说(中国文化本位论)。”
  事实上,一九二七年王国维自沉昆明湖寅恪先生所作挽词中,即有“依稀廿载忆光宣,犹是开元全盛年。海宇承平娱旦暮,京华冠盖萃英贤。当日英贤谁北斗,南皮太保方迂叟。忠顺勤劳矢素衷,中西体用资循诱”句,对张之洞的才识人望备加褒赞。所以如此,实与家学渊源有关。寅恪先生的祖父陈宝箴和父亲陈三立,在清末百日维新时期也是变法派,只不过与康有为、梁启超不同,主张更稳健地进行改革,思想上倾向于郭嵩焘,主张全国变法寄望于张之洞。寅恪先生惟恐后人不察,一九四五年读吴其昌撰《梁启超传》后,特地予以说明:
  戊戌政变已大书深刻于旧朝晚季之史乘,其一时之成败是非,天下后世,自有公论,兹不必言。惟先生(指梁启超——引者注)至长沙主讲时务学堂之始末,则关系先世之旧闻,不得不补叙于此,并明当时之言变法者,盖有不同之二源,未可混一论之也。咸丰之世,先祖亦应进士举,居京师。亲见圆明园干霄之火,痛哭南归。其后治军治民,益知中国旧法之不可不变。后交湘阴郭筠仙侍郎嵩焘,极相倾服,许为孤忠闳识。先君亦从郭公论文论学,而郭公者,亦颂美西法,当时士大夫目为汉奸国贼,群欲得杀之而甘心者也。至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