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祭书
栏目书林一枝
作者黄裳
期数1980年04期
  时令还没有进入农历己未年的腊月,不知怎的忽然想到了“祭书”。过去时代的读书人,特别是藏书家,到了一年向尾的某一天,总要举行这样一种仪式。把自己心爱的书陈列在案头,藏书很多的,大抵只是选取少量有代表性的书本,多数还要用鲜花酒醴作供,可能还焚香,然后大礼参拜,口中念念有词,不外是“长恩默祐”、“子孙永宝”之类的虔诚吉利话。这样的仪式常常要请好朋友参加。仪式结束后就大家一起赋诗。会画的朋友也许还要画一张画,接下去就是吃酒,再就是将有关的诗文刻进自己的集子里去。
  过去我经常从诗文、题跋里看到这种纪事,觉得很有趣也很可笑。买了几本破书,居然还要玩出这许多花样。地主阶级也确是空闲得可以。
  这种仪式所反映的思想也是明明白白的。首先是“知识崇拜”。过去是只有地主阶级有文化,要占有文化就得依靠书本。因此书就成了他们稳稳站在统治阶级内部、对被压迫的阶级实行统治的必要武器、即宝贝。而对宝贝是必需表示充分的敬意的。
  其次,在旧社会,书籍也和其他物质财富一样,流转无常,易遭毁失。一般的说法是书有五厄,什么水火兵虫之类。仔细想想,其实又何止于此。如果每种书印出以后,一本都不毁失,那就真正不得了,现有的图书馆无论怎样扩充也将装不尽,而善本这名目也就不存在了。经验教训了读书人,他们为了免除这种厄运也只能采取一种迷信的手段,祭。
  我在这里讲起这样的故事,自然不是想来推荐什么封建迷信。其实用不着推荐,在我们这里,封建的事物还多得很,至少在目前,还用不着担心它会断种。同时,物质基础也到底不同了。把什么《基度山伯爵》之类供在桌上,对之顶礼膜拜的喜剧,用不着担心,是肯定不会出现的。
  我的忽然又想起了祭书,自然也有自己的原因。那就是,最近我又时时想起了我的几本破书,情不能己,这才产生了这样古怪的念头。仔细回忆,在过去的十多年中,这样的念头确是从来也不曾出现过。不过近来不同了,又开始动笔写写文字,也必然要想到过去曾经思索、考虑过的一些问题。有时想有所引据,或企图更过细地加以钻研,或想为久已酝酿的主题搜寻较完备的资料,往往只能掷笔而起,叹口气完结。明明知道自己有哪些书,所需的材料就在某卷某页,可就是看不到、摸不着。明明知道这些书都安然无恙地放在图书馆里,“蓬山此去无多路”,但还是没有法子想。
  已经是八年以前的事了。当时我正在干校里当泥水小工。一天,换上了劳动服正准备上工,忽然一位头头来通知了,要我马上回上海去,第二天一早到单位里去报到。这是出乎意料的,是吉是凶,完全不能预卜。但自己明白,八成不会是好事。第二天遵命去报到了,先是受到大声呵斥,坐在门外,接着那位头头出现了,简单地说了一句,“今天要按政策没收你的全部藏书”。这时我就立刻省悟,为什么采取了如此神秘而迅速的手段,那是防备我会进行私下的转移。
  在这简单的宣布之后,就是立刻出动。三十多条大汉、两部运纸卡车,浩浩荡荡向我的住所开去。车上带了几捆麻袋,人们花了一个整天又一个上午,总算把我全部印有黑字的本本全部运走了。我这样说,是因为到底还给我留下了几卷高丽笺,有的还是乾隆时的旧物,就因为那上面没有字迹。后来我就拿来一张张都写满了字。明知自己不是书法家,也不配用这样的旧纸,但还是写了。我想,除了检查、交代、汇报之外,我还应该有些另外白纸黑字的东西。
  在查抄过程中,还有许多有趣的细节,但在这里,略之。
  我向另一位头头提出,是否留下一份目录呢?他向我大喝一声,道:“嚣张!”这是当时习用的词汇,我们都明白那意思。但今天出版的辞书里的解释却是不完备的,至少没有反映那特有的丰富而微妙的涵义。我想这是有些可惜的。
  真是出乎意料。第三天,头头来通知了,决定要编一本目录,而且要我也去参加。我不明白,我的“嚣张”的建议是怎样终于被采纳的。但这种神秘的决策过程,也还是不去研究的好。
  到了机关的一间大房间里,发现我所藏的白纸黑字的东西都堆在那里了。更出乎意料的是,发现了已经坐在那里的顾起潜先生。他是研究版本的老专家,是清代苏州著名藏书家顾氏秀野草堂的后裔。二十多年前就刊行了“明代版本图录”的,我过去在图书馆里也曾看见过他。我想,在当时,他应该是一名不折不扣的“反动学术权威”,可是竟被弄来参加审定编目的工作了。那细节,我自然也没有打听。
  我的工作是编目,但只是一些被认为够不上善本资格的书才由我来处理。专家们自己动手的对象当然是不同的。我按照常规努力地编着,记下了书名,版本,册数,编成一种不折不扣的书帐。但到第三天上,头头来训斥了,说我在搞繁琐哲学,要我更加紧、简化地编。我想,单是杜诗,我就有十多种不同的刻本、抄本,用简化法怎么能行呢?但这样的“繁琐哲学”头头怕是不要听的,解释起来又太费口舌。因此什么也不说。这样,我自己只负责编了极小部分的目录。到了第五天,头头下令了,我还是回到干校去当小工。以后那些白纸黑字的事物的命运,就一些都不知道了。
  这以后一晃就是五六年。说一些消息都没有也并不准确。曾经有好几次得到朋友通知,“写作班”里出现了我的藏书;图书馆里也有我的目录书在任人翻阅;甚至有些人从不知什么地方弄到许多画册在看,上面也有我的签名。这也是我的一种坏脾气,买到一本书,随手要写上自己的名字或题跋,有时还要钤印。因此也就成了这些消息提供者的依据。当时,听了这些消息,我也只是“一笑置之”。并不是真的看破了“红尘”,只是觉得愁眉苦脸或痛哭流涕都并不雅观也于事无补,还不如淡然处之的好。这也是我的一种坏脾气,二十多年前,一位头头就曾指出我这是“强颜欢笑”,自然就是不认识错误罪行的表现,因而给了我加重的处罚。
  一直到一九七八年的年末,我才又去拜访了顾起潜先生。从他那里得到的消息是令人鼓舞的。他告诉我,我的藏书中间的线装书部分,都很好地保存在图书馆里,没有什么散失。同时因得到他的照顾,有些残破的书册,还修补装订过。只要等政策确定、发布,立即就可以发还。
  此外,我还在另外的地方看到了顾先生手制的我的藏书中间属于“二类书”的一份详目,并奉命照抄了三份。我还好奇地打听过,怎样的书才算是“一类”呢?回答是并没有。我想,那大概是指宋板元抄之类的国宝吧。
  我的几本破书够不上“国宝”的资格自然用不着多说。但对我却是珍贵的。因为它们被辛苦地买来,读过,记下札记、写成文字、形成了研究构思的脉络。总之,是今后工作的重要依据。没有了它,就只能束手叹气,什么事都干不成。
  一年以来,也曾为此奔走过许多回,遇见过各种人物,经过的细节不想在这里细说了,总之是没有什么结果。人们的论调、手法,也都是极平常的,我们大家都非常熟习。如实写下,就难免要犯“公式化”的错误。在这里,我只想以一个遭受“四人帮”无情掠夺的受害者的身份提出一点卑微的愿望。何妨让我有条件继续工作下去呢?何妨落实党的政策使物归原主呢?今天,我能说出这些平庸的看法(在大批“资产阶级法权”的日子里,这就不只是“嚣张”而是反革命谬论)是不容易的,很需要一些勇气。因为想到古人祭书的故事,牵连讲了这许多废话,连我自己也觉得不免过于饶舌了。
  一九八○、一、十五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