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知青当自强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蔡毅
期数
1999年01期
一个不是知青的青年摄影家黑明拍摄了一本百名知青报告摄影集《走过青春》,平实的图配文惊动和感动了无数知青。翻读此书,我没出家门就拜会了一百名远方的同龄同命人,他们天差地别的人生道路和天悬地殊的现状,引得我心潮起伏似长江。
二十多年过去,当年的知青们已年过半百年近半百,混入了一个严酷的年龄段。昔日那些满脸朝气生龙活虎充满希望和理想的小青年,时光一晃,就一个个面目全非,“惨不忍睹”,让人做梦也想不到,刮目也看不出来。
如果说面孔上的一脸沧桑只是让人惊诧片刻,那么他们各自现今的处境则会让人触目惊心,久久不能忘怀。知青王胜利说,“这几个月我全靠吃槐花、野菜过日子,比插队还艰苦。”(此刻是一九九六年,他由于从工厂领不到钱,只有上山挖野菜)他的殷切期盼是回北京,“想去动物园养老虎,因为老虎是吃肉的动物,如果它们有肉吃,那肯定我也有肉吃。”知青陈建昌病残半身不遂,妻子离异,回北京靠老母照料,每月仅有一百多元收入,什么都吃不起,药也买不起,他说:“我常想,活着还不如死了。”不必再举更多事例了,他们在即将进入二十一世纪,全国亿万人满怀信心奔小康之际,尚无望地苦苦挣扎在生死、温饱线上,能不令人心寒心酸?
当然,知青从不是铁板一块。经历二十多年的风霜雨雪,沧海横流大浪淘沙,他们各施手段各展神通,有的折戟沉沙命丧黄泉,有的濒临绝境输得只剩下最后一根裤腰带,有的面如衰翁心如死灰,也有的终于出人头地腰缠万贯,富贵荣华,春风得意心雄万夫……于是,当一些知青下岗、被炒鱿鱼,在卖盒饭,在捞鱼食,在送蜂窝煤,在为无饭吃无炕睡焦虑苦恼之时,另一些知青则在漂洋过海、登云步月、建功立业、蒸蒸日上,有的手握重权,有的拥有了小车洋房,有的名满天下……相似的命运,相同的起点,现今却是成龙的上天,成蛇的钻地,拉开了无穷的距离。这该怪运还是怨命?是该仇恨社会不公,还是该仇恨自家无能?是该归罪于环境恶劣无人相助,还是该检讨自己选择不当努力不够?这其中值得每个知青思考、总结和探究的东西太多了。如能认真反思,必能获益多多。若仍不在心,不知自责自醒,恐还会流失一大笔精神财富。
以此眼光来打量知青现今的处境,就可认识一切的荣辱苦乐并非毫无缘由,一切现状也自有它的道理。面对过去,我们应超脱些,客观些,以更广博的心胸去理解所有的人和事。用不着再说什么“青春无悔”的漂亮话,那显得太自欺欺人。也不必老埋怨那无可改变的历史,似乎自己就对一切毫无责任,只是个被动的棋子。我欣赏的是知青王桂生说的那句话:“我不会永远这样穷下去。”他虽然近年碰上公司倒闭失了业,只好一边照相一边卖冰棒,但雄心未灭精神不死,决意还要与恶运周旋到底,这铿锵有力的话语才像知青的脾气。
知青们走过青春,错过了青春,那其中有太多的无奈无力无法,太多的苦涩、难堪和痛悔。如今又走入中年,不能再错过中年,不能再蹉跎岁月了。尤其要警惕不能把一生的失意、落难、怨愤带入老年,使老年也蒙尘蒙垢,黯然无光。
阅读《走过青春》,我又领受了一次“忆苦思甜”的教育。但不是任何人安排或是强加给我的,而是我自觉自愿的选择,出于一种精神温故知新的需要。我益发深知,知青们由于生不逢时命途多舛,至今大多处境不佳,活得非常不如意。所以我惟愿我的知青兄弟姐妹们,牢记“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一如既往地拼搏,自强不息,永远向命运开战!
(《走过青春》,黑明摄,中国工人出版社,一九九七年十月第一版,23.80元)
知青当自强
还是太虚幻境自在
“灵王”实为“周宣灵王”
谈书话友纵驰骋
带插图的《巴尔扎克谐趣故事集》
美国黑人女作家的双层桎梏
对《燕赵悲歌》创作得失的思考
《世界博览会》《加拉帕戈斯群岛》
亏空与陷阱
两本书的比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