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提了一句的
栏目读书短札
作者石晓
期数1992年05期
  看过舒芜先生《致友人》(《读书》今年第二期,颇有启发,又取出茨威格《昨日的世界》,略读一过。中国抗日战争,在书里还不是“一字没有提到”。序言里说到,为他生活的时代作证,“是一种应尽的义务,因为每个人都是那些巨大转变的见证人。”他说:“我们始终和时代休戚相关。如果炸弹在上海摧毁房屋,在受伤的人尚未被抬出他们的房屋以前,我们在欧洲的自己房间里就已经知道了。”他虽然到过印度及东南亚几个城市,却没有到过中国。只是侧面提了一句日本的侵略。他的一生,是和被涂炭的欧洲生灵及文明联系在一起的。他诚然对和平怀抱着幻想,但他毕竟很具体生动地描述了法西斯主义的兴起,一支“领导得非常好”的“小小的冲锋队”如何威慑着工人,“勇敢的年轻人对它产生狂热的崇拜”。是如舒先生所说,“中国的中学生、老太太,都能把希特勒同日本军国主义联系起来看”。不过,茨威格的笔没有高谈中国抗日战争,就是他的“局限”么?我是个爱书者,多么盼望懂得了怎样认识世界的前辈作家,给人们写一部散文作品,讲讲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桃子怎样被摘取,又怎样在腐烂?突破《昨日的世界》的“局限”,不但可作为这类书的续编,且可稍稍抚慰屈死的茨威格伉俪在泉下的灵魂。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