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走向世界
栏目品书录
作者杜寒风
期数1992年06期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首次出版的《汉英对照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上卷,是目前国内外第一本以汉英对照为形式的系统的中国哲学名著选读,收入了先秦至唐代的二十五种哲学名著。下卷也将收入直至近代的多种哲学名著。本书的出版,为中国哲学与西方搭起了交流的桥梁。
  对于中国传统哲学,西方学者的看法是并不一致的。一些学者对中国哲学不了解或了解甚少,带有片面的认识。甚至有的人持有民族沙文主义的偏见,否认中国有哲学。与之相反,为数不少的西方学者承认中国哲学的客观存在,肯定了中国哲学的价值,不乏由衷的推崇赞美者。十八世纪法国学识渊博的哲学家狄德罗与西方一些蔑视中国文明的学者不同,他热切赞扬了中国人的历史和文化。他在为《百科全书》撰写的《中国人的哲学》词条中说:“举世公认,中国人历史悠久,智力发达,艺术上卓有成就,而且讲道理,善政治,酷爱哲学;因而,他们比亚洲其他各民族都优秀。依某些著作家的看法,他们甚至可以同欧洲那些最文明的国家争辉。”他指出:“若想在各执一端的纷纭众说中判明谁是谁非,办法似乎只有一个,那就是先了解清楚中国人最富声望的著作究竟价值如何,进而对中国人的才能作出评价”。《汉英对照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为读者提供了汉英两种语言文字的中国哲学的基本名著,以便学习和研究。了解了中国哲学名著,也才能较为客观地对中国哲学作出自己的认识和评价。
  本书主编为著名学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石峻教授。本书编辑说明指出,本书的英译部分取博采众长的办法。“当一种中国哲学名著已有较可靠的英文译本时,编者即采用之(若同时有多种英文译本,则择编者认为最佳者);当一种中国哲学名著虽有较好的片断译文却没有全文翻译时,则由编者在原译的基础上补译文;而当一种中国哲学名著之现有英译本有失准确因而无法采用,或者根本没有英译本时,则由编者重译或新译”。这种博采众长的办法对于资料能够有较为科学的取舍,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同时也有自己的独辟蹊径,丰富了学术译苑的园地。本书英译的具体工作,当时多由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讲师、中国哲学史专业在职博士研究生冯禹同志承担。北京外国语学院林同奇教授也给部分英译工作予以协助。无论是编者的补译,还是重译或新译,都凝聚了编者们的心血。本书中至少有三篇重要著作系首次翻译成英文。
  作为一种中外文对照的基础读物,既要求提高专业外文阅读能力,又要求加强有关专业的基础训练。石先生在本书序里认为:“为了满足这种要求,它就决不能是一种泛泛的资料选编,所以内容必须‘少而精’,但又不得限于一家之言,使涉及的知识面太窄,同时文体也要尽可能多样,以免在语文结构的理解上,陷于过分单调化,得不到应有的提高。”他感到在国外,虽然也有性质类似的选本,但由于指导思想不尽相同,一般多忽略唯物主义乃至无神论著作,加之编排体例,又常缺载汉语原文,也难于适用。石先生根据他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给有关专业研究生讲授“中国哲学史原著选读”的内容,斟酌取舍,编选了本书。本书的出版对于进一步提高中国传统哲学的世界地位,促进国际文化交流以及中西哲学思想的学术沟通,无疑是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的。中国哲学走向世界已经成为现实,中国哲学思想的源流正在汇入人类思想大潮的流向之中。
  (《汉英对照中国哲学名著选读》上卷,石峻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九八八年十二月版,6.7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