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广场
栏目
短长书
作者
石言
期数
2001年11期
有这么一件事情:在一座经济飞速发展的沿海城市,新建了一座大型广场,这个市的领导在上级领导来视察的时候,对这个广场做了专门的介绍,最后特别关嘱了一句,大意是:“我们这个(广场)项目是非常讲政治的,它虽然很大,但是比天安门广场还是少了多少多少平方米。”唉呦,了不得!要是以此推理,哪座城市内的市政府大楼、县政府大楼不比中南海里面的建筑高?不错,在中国的封建社会,建筑有着严格的“型制”要求,比如说,九开间的殿堂只有皇帝这一级别的人才可享用,下官、平民的住宅高度不可超过皇帝的建筑,黄色琉璃瓦也只有皇帝专用等等,否则会被杀头。可是到了今天,那一类意思的语句确实令人费解。当然,我并不否认城市建设与意识形态有关联,而且在很多时候,有着很大的关联。
作为城市的上层决策者,能够在宏观的层次上做出一个为市民谋福利的好的决策是最大的成功,比如说城市内缺少广场,只要做出投资为市民建广场的决定便足矣,至于具体到一个广场的方案需要多大?需要什么形式?那是专家们的事情。
从城市广场的本身看,它有着在功能上、设计上和技术上的很多要求。城市内广场的多少、选址、大小、形状、周边的交通组织都是在一定功能的要求下产生的。一般而言,城市广场是为市民服务的,它的大小首先应与当地的居民或者是活动的人流量成一定的比例,面积过小,使用起来会很不方便,面积过大,则既空旷又会造成浪费。因此,广场的选址多在城市的中心区或人流密集的地方。有的城市把广场(严格地讲只能算是一片开阔的硬地)选在城市边缘的出入口附近,这恐怕又属于“面子”工程,因为这种地方是不会有什么人来的。其次,广场不宜过大,因为在广场上活动的人是以步行为主,尺度过大,人在里面会显得很渺小、很不自在,就是从这一端走到另一端也需要有很大的勇气。有一座有名但不富裕的县城,打算建一个广场,决策者的计划曾经是:连同政府前的现有空地,再将前面的花园、附近的田径场和一些待拆除的旧建筑一并扫平,在几万人的县城内建一个足有三四个足球场一般大的超大型城市广场。所幸的是,在专家的建议下,这一方案并没有实施,不然,这可能又会是白花一笔冤枉钱。
城市广场往往是由周围的建筑限定而成,在视觉上,建筑是立面延展的实体,而广场是平面延展的虚体;一座在规划设计上成功的广场需要能合适地处理好实体与虚体之间的关系,广场周边的建筑实体之间也要有一定的联系。广场的作用之一,也是为了在不同的角度观赏周边的建筑,所以广场周边的建筑立面一定要赏心悦目。欧洲的城市广场之所以被奉为经典,正是它们在设计上更多地考虑了人的活动需求,广场的周边有着风格协调、建造精美的建筑,以及广场与建筑之间也呈现出良好的空间关系,人在广场之中仿佛已与这个环境合为一体。
离我们最近的成功的城市广场实例是在澳门。澳门是东西方两种文化交融之地,它的古老市政广场、建在坡地上的大三巴牌坊前广场,以及位于新填海区内用以举行回归仪式的文化艺术中心广场,我以为都称得上城市广场中的上品。位于白色市政厅前,名曰“前地Largo”(市政广场)的长梯形广场保留了典型的欧洲中世纪时的城市公共空间形式,市政厅前的梯形最宽处有五十多米,“梯形”逐步向里收缩,最后消失为一街巷。广场周围是色彩明快、颇具南欧情调的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拱形窗廊与三角形为顶部的正立面是用得最多的设计手法,建筑多为两层或三层。广场被四周风格协调、高度相近的建筑物围合成一个半封闭的空间,广场内设置一座“喷泉水景”,并常常举办一些演出和展览活动,教堂、图书馆、旅游局等公共设施都分置在广场周围的建筑内,而市场、商店与餐馆更是这里的主角,身着彩装的人们穿梭于广场与拱廊建筑之间,仿佛由城市的“客厅”走进“居室”,又由“居室”回到“客厅”,你会从中体验到城市空间中的随意与亲切。广场的地面是特意用一种由葡萄牙运来的每块十厘米见方的碎石铺砌而成,分为黑白两色,构成一种波纹式图案,看上去和走起来会有一种特别的质感,时间一久,碎石地面被磨合出一种渗透着历史感的光亮。这种特殊的铺地一直延伸到广场周围几条重要的步行街道,有意思的是,在澳门回归前夕,新开发形成的填海区的步行道上也沿用了这样一种碎石路面,似乎寄托着人们对历史的记忆。在这里,“葡萄牙碎石”的意义已超越了仅仅作为一种路面材料的概念,而这一意义是建立在合理功能与美学基础之上的,而不是生硬的“大”与“小”的争辩。
恕我直言,在国内的城市中很难找到一个令人满意的城市广场。北京西单广场中央的下沉式空间倒是有些设计手法,但由于广场两面临路,兼之广场的宽度和车水马龙的长安街差不多,因此广场缺少围合的感觉,用一句北京话讲:“秃漏了!”还不如在广场的西南角再建上一栋建筑,把这个广场和长安街分隔一下。
不过,我可以举一个至少我认为是不成功的建广场的例子:
还是一座南方沿海的较为发达城市(要解释一下,文章中很多的例子都是沿海发达城市是个巧合。正是因为沿海城市个个都富有生机,所有的事情都走在前面,所以就更应该在建设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一座人口密度高而且缺少绿化的城市。城市决策者也许是为了赶“广场潮”,将原来城市中市政府前一块数十年形成的海滨绿地改造成了广场,砍掉了里面有着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历史的老树,铺上了硬地,种上了几颗如同扫帚把一般的棕榈(其实棕榈并不适合这里的环境条件)。这个地区地处北回归线以南,每逢夏日,阳光直射,酷暑难当,把本来好好的遮荫大树砍掉,改为光天化日下的广场,头顶烈日炎炎,脚下的水泥石板反射着蒸蒸热气,市民到了夏天谁还敢来?在这个广场上也种了一定面积的草皮,但由于担心人太多而毁坏草皮,不许游人进入(这种做法在很多地方都有),其结果反而使得广场的活动领域更少了。城市广场本身是为了市民而存在,是为了给市民提供更多更舒适的休闲活动场所,而这一改造则恰恰是反其道而行之。
这个广场周边的建筑建造于不同的年代,高的高、矮的矮、胖的胖、瘦的瘦,材料不一样,风格也不一样,有几栋简直可以称得上是低水平的设计加上粗糙的施工。当这里是一块公园绿地的时候,由于树荫茂密,视线互不通透,人们在公园周边活动时视线所及是最多一两栋不雅的建筑。可是当改造成一片一览无余的开敞广场后,你无论是在什么地方,周围这一圈毫不相干并不乏破旧的楼群一并而至,宛如丐帮盛会,即使是在天气凉爽之日,也会让人感觉到视觉上的不爽。
这广场在设计上采用了一条轴线,如果说这是一个市政广场的话,那么,这条轴线就应该对准在周围建筑中相对较为像样的、对称式的市政府大楼,可令人不解的是,这条轴线却对在了政府旁边一栋不伦不类细高呆板的板式建筑上,政府大楼被置于一旁。在广场轴线上,前面是一排弧状排开、比例不当又毫无细部装饰的几根所谓的“古希腊柱式”,后面是两排对称的一人来高的石制正四面体,美其名曰“金字塔”,据说这两样东西完全是“符号性”的,以象征这个广场中孕育的“文化”。据说这个设计是城市决策者们钦定的方案,可当时怎么没有人奉上一句:金字塔者乃埃及法老之墓也。
城市广场的文化性确实是不可或缺的,一座城市广场的历史越久远,这座广场的地位和价值也会越高。对于一个新建的城市广场,当然应该要有一个与其功能配合的主题,但是,这个主题可以从城市自身的历史和地域文化特征中去很好地挖掘。这座海滨城市本身不乏这方面的题材,却搞了个不伦不类的“埃及与希腊”,真是让人哭笑不得。但我也不能排除这座广场会因为它从立意到设计上的完全颠倒错位,而作为一个著名的“反例”成名。
当市民与决策者开始注意到城市中需要“绿化与空间”的时候,应该说这是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但是,千万别把它搞俗了,搞歪了。
城市需要什么样的广场
为什么要容忍异教徒?
布尔加科夫与《大师和玛格丽特》
何必自扰?
人是不是万物之灵?
宗教迷信科学理性和吸烟
日本的书店与书
剑桥大学文学系的一场论战
钱德勒与管理革命理论
“年鉴”的体例与编法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