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波莱·马歇尔的《女儿们》
栏目
西书拾锦
作者
冯亦代
期数
1992年06期
出生于巴巴杜斯移民家庭的波莱·马歇尔,最近由纽约的“雅典娜圣殿”书屋,为她出版了本长篇小说《女儿们》。这位女作家的名字很生疏,读书不多的我怀疑她是个美国文坛新人;虽为新人,可她出手不凡。《女儿们》的主角厄尔莎·麦金尼可以说是非常有耐心的人,她在作者的头脑里,徘徊了许多年。作者说她在三十多岁时就想写厄尔莎这个人物,但是多年来,虽然在她脑海里忽隐忽现,却始终因其他写作的羁绊而延期了她的出世。八年前有次作者正在看一个舞蹈剧团的演出,突然厄尔莎在她的脑里显出了身影。因为作者在看节目单时,看到“前言”里有这样的语句:“所有女儿们的小姑娘,你们不再是奴隶,你们如今已是妇人了。”这句话也成了这部小说的“前言”,因为这句话立刻使作者想到另一种奴隶身份,即妇女心智所受的束缚。厄尔莎是个年青的城市居民,她希望与养成她的黑人与白人世界,永远相安无事。厄尔莎的母亲是美国公民,而她的父亲则是西印度群岛的黑人。作者要写下一些足以象征世上黑人居住地的故事。她写了纽约与想象中的加勒比海特里尤宁岛黑人的男女关系;这个关系是了解此书的钥匙。在特里尤宁岛上有康姑·简和威尔·柯德裘两个奴隶起义领袖的石雕,作者认为如今需要重新创造黑人男女的英雄形象。
美国书评家认为马歇尔此作,是种稀品,并是既美好又重要的书。书中说明了在美国及拉丁美洲这片土地上,黑人的经验已经得了若干进步。同时指出尚有何种不足。从黑人这一复杂情态中找出真正存在的问题,作者写这一作品的态度,需要勇敢、机智而又有雄心壮志。
马歇尔所写厄尔莎身上及其气质,认为她身上的传统是双重的。厄尔莎的父亲普列姆斯·麦金尼在这一似有若无神秘的加勒比海特里尤宁岛上黑人中是个显要人物,她的母亲则是美国出生的白人厄斯代尔·哈立森。母亲把年青的女儿送去美国受教养,这样可以使厄尔莎说话行动都象个美国人,因为哈立森不愿她的女儿长大起来成为一个特里尤宁妇人,终身服侍男人,而一己却极少有独立性,不论在思想上或行动上。似乎哈立森早预见到她的女儿在特里尤宁和美国,都将执行一种特殊的决定黑人命运的使命。她立志要使她的女儿长大后与人不同。
厄尔莎在书中出现时,已经三十余岁,看来并不能实现这个希望。她正站在一家专门为人打胎的卫生站门口,茫然四顾,她刚打了胎,但心中苦恼却似乎并没有真正打掉,在某种意义上,她也并未打胎。因为她不但希望打掉她的婴儿,而且希望打掉她身上自己父亲遗传给她的一切。因为她太像她的父亲了,特别接受了她父亲腐败的遗传。他的父亲以帮助自己的同胞开始政治生活。但现在却变得成为权势与财富的俘虏了。
厄尔莎在打胎以后,心头涌上回忆的狂潮,想到帮助养育她长大的黑白混血妇人塞勒斯汀,她父亲的外室福德,她母亲的女友维奈,还有她亲生母亲厄斯代尔。每个妇人都教了她一些东西:塞勒斯汀教她舍己助人;福德教她过奢侈生活;从维奈那里她学会了处世要有人情,这是“女人们”道德上的必需;她母亲则教她为了对人有用,男男女女必须同心合作;而性的复杂性对她说来十分陌生,从未知晓。
在《女儿们》的整个故事中,厄尔莎经常有两个心象伴着她:一个使她困扰,那是她父亲的形象,站在游泳池畔注视着她,挡住她的去路,使她老是感到这种烦恼;另一个心象,也是她早日的记忆,她母亲把她高高举起,要她抚摸康姑·简和威尔·柯德裘两座石像的大石脚趾。厄尔莎从来没有忘掉过这两座大石像。若干年后,当她进了大学,康姑·简和威尔·柯德裘的故事鼓励她去研究被奴役的男女间的关系,以及他们抵抗美国与加勒比海的奴隶制。一位有偏见的导师强迫厄尔莎放弃了这个论文题目,可是厄尔莎不顾,仍旧继续研究这一问题,并拟重行写她的论文;但她发觉自己已无力完成这一工作了。
在某种意义上,《女儿们》是厄尔莎的论文,一份关于黑人男女关系的试卷。《女儿们》结尾时,厄尔莎以行动写出了她学习的收获,但是她必须改变她原来的看法。记忆的怒潮吞噬了她,而她后来的经验告诉她人们“不必互相支持”,可现实的需要却正巧相反。男女的关系因时间的改变而改变。在特里尤宁,最根本的斗争是谋求生存,妇人的首要职责就是使一家大小,都过上舒适日子。上一代父母教育孩子的是“生计和金钱”,所以下一代最早意识到的是他们所处的世界,他们的生活环境,最先想到的是他们要的摩托车。他们斗争的目标,就是统治阶级所享受的富裕生活。
厄尔莎象她的母亲厄斯代尔一样,已经在生活的斗争中取得了胜利。她们已经有了生活的必需品,而且很丰富。通过厄尔莎、厄斯代尔和维奈,作者马歇尔相信这正是时候,可以要求那些生活已经富裕的人,必须要求自己对生活“有用”,必须帮助那些尚在斗争中的人。他们如今可以集中致力于共同愿望了,他们必须发扬理想主义。当“木块已经着火的时候”,他们必须使自己“有用”。《女儿们》这本书的道德准则是严格的,人类如果不能对他人有用,他们就不能算作人类;如果他们对人无用,他们必须中止生命。
是什么妨碍厄尔莎的道路呢?为什么她或厄斯代尔真正成为有用的人呢?厄斯代尔希望自己对别人有用,所以看到她丈夫的日趋腐败,简直气得发疯,她反叛了,她中止了重要的国家职能,不过她无法使她的丈夫回到昔日的理想主义生涯。厄尔莎看着自己父母经常吵吵闹闹,但是她奇怪为什么她的母亲不离开她的父亲,而回到美国去。她还是相信黑人的男女关系应该是“平等的”,相互支持的。在厄尔莎看来这就是那两座石像所传达的使命,但是作者马歇尔却给这两个形象另一些意义。
《女儿们》看来有这样的意义,即各个组织必须进行共同的斗争,如果必要,各个组织相互间也可以斗争,但必须是为了同一个理想。男黑人比女黑人早日进入政治与经济领域,从而心满意足容易被各种想法引入歧途。从普列姆斯和厄斯代尔·麦金尼夫妇,马歇尔向我们展示了女人可以成为、而且应该成为黑人的良心,普列姆斯知道厄斯代尔会成为他的良心,所以他欢迎她。作为报答,厄斯代尔握紧了拳头,向他示意她要拉紧缰绳。马歇尔认为女人比男人化更多的时间在孩子、友人及家庭方面。她们的目的就在于做个有用的人。
不过女人常为生活中不可避免的事情受到阻挠。她们爱,但是对于男人们只是性的诱惑,除非她们能制服男人,不然她们很少能成为男人的良心。所以当厄斯代尔决定反对她的丈夫,她就无法实现这种反抗,而只能祈求她的女儿来完成。但是厄斯代尔知道她要求的是什么吗?她比她女儿知道父母的结合与夫妻的结合更懂得父女之间的结合吗?
至于厄尔莎则因爱她的父亲而显得行动笨拙,即使她父亲站在她与光明的中间。他对于她的魅力太显眼了,所以她必须把他从心里“天折”掉。在小说的最后场景中,这就是她要做的事情。当她父亲重新加入竞选的行列时,她在公共土地上兴建了一个大娱乐场;这一计划能使她家有大量的收入,而对特里尤宁则是种苦恼。她在她父亲的竞选中,从背后捅了他一刀。要“天折”父亲在她心中的地位,对厄尔莎说来是种痛苦,但在心头“天折”了她的父亲,也使她感到十分值得;厄尔莎的行动给予她父亲一个重新生活的机会。厄尔莎从此也成为一个自由的黑女人了。
这本美妙的小说里包含了许多理想,但最重要的是指出我们都正在走向歧途;这条歧途使我们看不出世人的迫切需要。读完这部小说,掩卷深思,似乎走完了一次危险的旅程,不论你原来怎么想,你也不得不对你的人生初衷,有所改变。《女儿们》是剂苦口的良药。
(Paule Marshall,Daughters,New York,Atheneum,pp.408.)
波莱·马歇尔的《女儿们》
苏哈列夫塔楼的倒塌
陈季同往事
菲利普·罗思的“自传”
进化论与十字架
原族
美国公民权利的历史演变
费孝通《生育制度》评述
落花时节读华章
保持自由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