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读《小说美学》
栏目品书录
作者晓华;汪政
期数1992年12期
  当代文学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事实,最为活跃同时实绩也最大的便是小说创作,相应地,对小说的理论研究也比其他的文体研究来得兴旺。当然,这类研究也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一是技术性的阐释太强。小说家在这几年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新的经验和手段,也确实需要从技术层面给予阐释,但技术本身不能说明自己,它只能说明自己的形式构成但却不能从功能上说明自己之所以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理由,这样,我们就很难对它们进行价值判断。一个明显的实例是,当新潮小说出现时,我们竟一时失去了判断的能力,记得当时批评界流行的态度是:接纳,承认,所谓“先锋小说只意味着一种存在,而不意味着其他”。因此,对小说进行技术阐释的同时,我们需要抽象,给它们一个哲学的坐标,然后去求它的“值”。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之二是过分满足和依赖西方小说学理论。西方小说理论的引进固然有助于理论视野的开阔,特别是西方小说理论受十九、二十世纪实用主义、工具主义以及结构主义的影响,逐步建立了一系列操作性很强的范畴和体系,如叙事分析系统等,运用起来很方便,但缺陷也是明显的,随着分析向“语言”和“结构”诸元素的还原,“小说”作为一个生气贯注的艺术整体也同时被消解了,而且,它同样无法对析得的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更为重要的是西方小说理论毕竟是建立在西方文化和小说背景之上的,而且主要是建立在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的小说实践上的(有的理论几乎只与一种流派甚至某一位作家的作品对话),这些范畴和体系本身的稳定性还有待确立,并且它们究竟在多大程度上适合于中国小说的实际,也需要斟酌。
  从这个角度出发,中国小说理论工作者需要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这个体系有鉴于上述的偏向必须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要具有哲学的眼光;二是要对众多的传统的、流行的范畴进行筛选,努力寻找最基本的概念;三是必须具备中西兼顾的眼光。当然,这样的体系的建立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我这里推荐陆志平、吴功正先生的新著《小说美学》,因为它透出这种努力的消息。
  《小说美学》为叶秀山主编“美学丛书”之一种,虽不厚,却有份量。吴功正先生此前就有四十万言的同题大著,曾在学术界广获好评,也许撰写那本著作时中国新时期文学还刚起步,西方小说理论的新成果尚未译进,所以,它更多的是面对传统。两者相较,新近的这本便显示了新的眼光,这是一个几乎全新的体系,它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小说文本构成上。在范畴的安排上,大胆地放入叙述、时空、语言,突破了传统的“老三篇”(人物、情节、环境),这里可以看出作者对他山之石的借助。
  但是,与此同时,作为一部非技术性的美学著作,它又体现出宽容和稳健,比如,就目前的小说创作而言,人物的地位大不如从前,但作者却指出,人物依然是小说的主要构成,创造典型依然是小说的旨归,这确实是有眼光的。体系的建构自属不易,而具体的阐述则更需功力,这本著作在一些章节中有不少很吸引人的见解,如在“情节”一章中对“戏剧性情节”与“非戏剧性情节”的论述,在“人物”一章中对人物类型“魔化——凡化——变形化”演变的论述等等。
  最后,我想就该书的表达风格说几句,由于两位作者有深厚的文学鉴赏功底,使该书虽列为学术,但却写得洒脱、漂亮,它在借助小说实例阐述自己的观点时,不是将其作为单纯的论据去驱使,而是同时尊重它们的艺术地位,尽可能挖出它们的美,记得朱光潜先生曾说,美学著作自身首先要是美文,该书庶几可当。
  (《小说美学》,陆志平、吴功正著,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一年十月版,2.6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