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精神界人非骄子
作者
朱健
期数
1993年09期
伟大,往往意味着悲剧。精神界人,一笔一口,更然如此。盖其在美丑善恶多边合力的历史演进中,多半站得太靠前,走得太远太快——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古人、来者当然也看不见你。两间余一卒,谁也不和你认同共识。因为谁也不知道你是谁,能卖多少钱一斤?设或你鼓噪踊跃闹腾得太厉害,便成了邪祟魔妖怪力乱神,招来前后左右四面八方成群结队的张天师们钟馗们,挥起叉耙扫帚群起而攻之,万众共诛之。想不“悲剧”,岂可得乎?本世纪初,先哲鲁迅有段话说得痛切而动情:“今索诸中国,为精神界之战士者安在?有作至诚之声,致吾人于善美刚强者乎?有作温煦之声,援吾人出于荒寒者乎?……非彼不生,即生而贼于众,居其一或兼其二,则中国遂以萧条”。一个世纪渐次消去。如果不拘拘于用语的历史内涵,鲁迅所示,仍足醒神健脑。接下去的话,更常读常新:“劳工独躯壳之事是图,而精神日就于荒落,新潮来袭,遂以不支。”(见《摩罗诗力说》)警钟长鸣,两个文明一起抓,夫子早言之矣。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终其一生,明知可能“贼于众”仍冒险犯难,奋然前行——够“悲剧”的了,也就真伟大。现今时闻伟大“孤独”说。其理诚或有之,属片面的深刻之类。以我辈常人心度伟大君子腹,隔着一层,差点什么,乃情理中事,毋庸强求。只是不要说得过份冷漠、虚空、绝望,多识其本来面目热心肠:“灵台无计逃神矢”!无计逃,本不准备逃。
以上无名感慨,是酷暑苦夏时节,听说京郊通县张家湾曹家坟发现曹雪芹墓石、墓址引发的。这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曹雪芹,把大璞不待细琢的半截子“石头”留给后人,“谁解其中味”积久弥醇,成了足称瑰丽奇伟的精神财富。千年风水到而今,市场机制,手眼通天,把精神财富的“软件”变成“硬通货”金灿灿的物质财富。于是雪芹书中写过和没写过的人物、场景,纷纷亮相出台,创汇招财造福子孙奔小康。这次张家湾的乡亲们,兴建旅游景点造碑林,原本不是为了曹雪芹,却因一块墓石的发现而名声大噪,当然照例会引出“红学”界旷日持久的真假之辩。二百余年以来,此类辩白多矣。然而除了夹杂在红尘滚滚、价码喧嚣中的后世声名,关于曹雪芹本人本事,我们又能直截了当、真凭实据地说出些什么?说来惭愧,几近无可奉告。当然遗憾之至,却未必要羞得无地自容。并非实沾其惠的亿万子孙数典忘祖,确实因为他老人家在他那个时代站得太靠前,走得太远太快。世间几人识曹侯?当时已然如此,二百余年烟尘风雨足以销金蚀铁,我们自只能从猿鹤委蜕、虫蚁泥沙中捕风捉影,仿佛其项背声容衣袂屐痕而已。正是此种心情,故对于这块墓石,犹如“文革”大盛时冒出的《废艺斋轶稿》一样,我是宁肯信、或日盼其真,不愿信其妄的。即使再来一次上当受骗,似乎也可略略减少伟大作家死无葬身之地之悲剧意味所带来的——什么呢?负罪感?失落感?
思索着墓石的真假有天,仿佛自“太虚”之境隐隐传来古老悲怆的哀乐。祭如在。雪芹曹侯,魂兮归来,此其时乎?子孙们托你福庇神祐,正挣扎着冲出荒塞,迈向善美刚强之域。当此际会,抄一首别开生面的诗,以代挽歌奠仪,不为唐突先贤吧。
扬今师鲁迅,弃古学曹霑;鲁迅唯人圣,曹霑爱物贤。
乾坤深变化,宇宙大循环;物活常香土,人生极乐园。
诗的作者是胡风。——这个一度把神州大地折腾得血脉贲张、神迷志狂的名字,伟大与否,不必论也。悲剧,荡气回肠、威武雄壮、鸡犬得道、千家哀哭的悲剧,应无多少疑义吧。关于这场悲剧,近年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怀着不同的心思、用种种不同的音调,各自说了不少的话。现在又有了厚厚的一本新书:《我和胡风——胡风事件三十七人回忆》,说了一些过去从未有人说过的话。音调,当然也有些不同。男儿有泪不轻弹。话到伤心处,也难免漫慍英雄泪,洒湿青衫。以之与胡风的诗对照,却会发现悲剧主角头牌胡风大师,早已别赋新词,弹出“物活常香土,人生极乐园!”仿佛偌大悲剧(苛刻言之,是由他引发、主演的悲剧)与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真乃匪夷所思。半个世纪的批而判之,二十五年囹圄生涯,竟“与我如浮云”;且参而悟之,得与大道通:“乾坤深变化,宇宙大循环”是也。于是精神超越,生命化解,进入物活土香、人生乐园至善至美之境。胡风先深沉博大而鸷猛之心声,常发而为惊世骇俗之言;站得太靠前,走得太远太快,此又一例。
应当稍叙诗的来历。见于《石头记交响曲》,为其“终曲”。篇末注明“一九七六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晨,全完”。是日也;胡风梅志夫妇尚在四川大竹第三监狱高墙小院之内。次日,十二月二十五日,方始得知将被押解去成都“揭发四人帮”。是年也,胡风高龄已七十又四,屈指以计,入狱二十五载。所谓“全完”,当系初稿。据和老人朝夕为伴、性命相依的梅志所记,他们被押解到金堂县劳改医院“揭发四人帮”并检查身体期间,胡风“已将思想沉浸在他的创作中去了,所以对身边一切的变化都熟视无睹(《在高墙内》,129页)。这创作,便是初题《女性悲剧情思交响曲》,后改《红楼梦悲剧情思交响曲》,最后定名《石头记交响曲》的一本小书。名符其实的巴掌大的小书:三十六开,六十一页。“交响曲”合计二十七首。另有“写于一九七七年一月十五日、删节改抄于一九八二年四月”的《序言》;“一九七七年凭记忆写出、一九八二年梅志整理”的《读红楼梦随想》和写于“一九八五年二月”的《附记几个要点》。不避琐细枯涩转录这几个年月时日,因为它们似乎都在默默地诉说着什么。“字字写来都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应不为过吧。一个老人,缧絏之中,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难以言说的磨难,又重病在身;却饮血吞声,于一切熟视无睹,独孜孜矻矻与古人同歌哭,笔记斧削不辍。有句名言:人是要有点精神的。斯境斯遇斯人斯事而终有斯文,这是什么精神?谁来回答?怎么回答?一切冷静的条分缕析思辩解说,皆黯然无色,只可勉强以心会之。
这本小书,大约是胡风先生为一部具体作品所写最后一部专著。又一部没完成的书!小书戋戋而大言炎炎,识卓思深而意多未竟。转述阐发,非我所能。直感而言,仍如前文所说:胡公深沉博大而鸷猛之心声,常发而为惊世骇俗之言。只是近年大家都各忙各的,“劳工独躯壳之事是图”,无暇顾及这本小书,一本属于“历史”的老人的小书。倒退回去三十年,早已是轩然大波了。其实,仅就这本小书观之,老人也并未完全属于“余欲无言”的历史。视力所能及处,他仍是目光炯炯,关注着社会、现实、人生,特别是他终生性命与之的文学大潮风向涛音。且一如既往,作透辟精妙之直言而不讳。勾勒胡翁暮年全相风貌,大不易也。试从一个本来平常、却又十分“特殊”的侧面,略为点染,藉窥一斑之采:
男女间的爱慕是《红楼梦》的中心主题之一。与此同时,曹雪芹还写了性行为……性行为,如果是出自双方的人格爱慕的自然结果:第一,在双方之间没有任何爱情以外的动机,例如以财物收买或压迫对方,或借有利条件压服对方来满足兽欲以至炫耀自己“征服”了对方的淫威胜利;第二,尤其重要的是,双方都没有因此损伤亲属的感情或荣誉,双方都没用这种行为污辱甚至诬陷对方有关者的社会地位甚至历史命运;第三,对这种行为的后果(如受孕),双方共同负责。那么,无论当时的国法和道德风尚如何,也都不能说是败德甚至犯罪行为。(见《交响曲》55页)
对这样的意见,真道学家、假道学家以至叫喊“交媾吧,中国!”的“先锋”们,大约会从不同的方向嗤之以鼻吧?然而,听话听音,无论如何,你不能不承认耄耄老人说得直率、坦诚而庄严!不能不承认在苦难人生最后几步,老人仍热诚地期待、呼唤更加健全的人性和更美更新的未来。而一息尚存,他便要顽强地参与批判、参与创造、参与革新,决不做看破红尘、冷眼旁观的“槛外人”。然而,诚如鲁迅先生亲验所言:鲠直招怨。怨积忌深,终成大狱。累及身后,盖棺也难,尸藏冰箱,肝胆坚冰,数月之久,论定更难,平反昭雪,红头文件,一下二下乃至三下。其实,还是了犹未了,定犹未定。且举一例:一九八七年一次纪念性的会议上,某位文苑人物曾“高度评价”胡风:“扶植了一个小小的诗歌流派”。真是,“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不失儒将风流。看来,多少事、多少话,只能待后人评说了。
为了给后人评说提供方便,活着的人,特别活着的当事人,便有义务、有责任说话。这又使我想起那次会议。发言者多半是谦谦君子,口口声声“不算旧账”。终于惹恼一位广东汉子,拍案而起,绕室急走,打开一扇扇紧闭的窗子,大声疾呼:“打开天窗说亮话吧!你们不说,我们怎么知道?旧账不算清,新账怎么记?”事过数年,总算有了一本《我和胡风——胡风事件三十七人回忆》。不知能为“后人”提供多少方便否?当然,红尘滚滚中不愿太潇洒的今世人,也会有以先睹为快者吧。因为这么多一度被描绘成青面獠牙、穷凶极恶、被押上审判台的“被告”,终于有机会直面历史、坦然陈述自己的观点、遭遇、所思、所行了。即使仍以“集束手榴弹”视之,也不必胆战心惊。盖书中撰文者,都已垂垂老矣,余日无多,决无卷土重来可能。只不过是脱去“被告”的华衮,以“证人”身份作一次来之不易的发言而已。公正的史学家可以从这些“第一手材料”中,披沙铄金,铸成信史。热忱的文学家、艺术家,可从这些同行有血有肉有情的叙述中,汲取灵感,检选素材。即使有读者以“传奇记事文学”待之,自也无妨。说得远一些,若能使“后来”的有心人,略略省却些如今人考索钩沉“红学”之难,也算一项功德了。
然而,“天窗”打开多少?“亮话”亮到什么程度?难言之矣。因为有的重要“证人”,早已无言以终。比如张中晓书中有编者一个附注:“因缺乏资料,张中晓小传暂缺。”梅志写了《青春祭》,略记其人,当然也只能语焉不详。又比如阿垅,也只能从别人的记述中,略见其风范。近年有幸自一位老同志处得知,阿垅有一狱中遗篇。在讨论“胡风案件”平反的会上,有关方面人士念了这封简短的信。无怨不悔,坦然泰然,铁骨铮铮,坚信真理,面向未来;其辞其情,使读信人声泪俱下,听者动容欷嘘。像这样的“证词”,当胜过千言万语,不知何日得“亮”于天下!即使书中已披露的文字,细心的读者,当也能察觉出多少“欲说还休”情怀!操笔之言,为尊者讳,为贤者讳,有时甚至要为历史讳。打开天窗说亮话,难哪!绿原在他精到的长文中,最后写道:“自己多年来如鲠在喉的一些话似乎并没有说出来,也许永远说不出来了。”(577页)悲剧之悲,似乎又多了一番意味。“然则吾人,其亦沉思而已夫,其亦唯沉思而已夫!”(《摩罗诗力说》)
以上,始写于闻知曹侯“墓石”说之后。想到他的死无葬身之地,想到胡风先生身后“尸藏太平冰箱里”,想到胡公《石头记》的诗,想到聂绀弩悼胡诗,又想到一九九二年竟是胡先生九十冥诞之寿:生前惯于寂寞,身后也难耐热闹吧。于是拉拉杂杂,写了起来。岁月匆匆,终篇不易;又见到了新书《我和胡风》。似乎也可算是亲友故人为胡公冥寿之奠吧。遂连缀成篇。词不达意,意难尽宣,只能抄聂绀弩诗为结:
精神界人非骄子,沦落坎坷以忧死。
千万文字万首诗,得问世者能有几!
死无青蝇为弔客,尸藏太平冰箱里。
心胸肝胆齐坚冰,从此天风呼不起。
昨梦君立海山边,苍苍者天茫茫水。
悼胡诗,亦可为聂翁自悼。海天云水,茫茫苍苍,并足亦悼古往今来一切精神界人。
一九九二年九月一—一九九三年五月。长沙。
(《<石头记>交响曲》,湖南文艺出版社一九八六年七月版,0.43元;《我和胡风——胡风事件三十七人回忆》,晓风主编,宁夏人民出版社一九九二年十二月版,16元)
精神界人非骄子
最新小说一瞥
滥情者的眼泪
探索文学发展的规律
失落的到底是什么?
从卡拉OK与人体写真想到的
我所知道的萧乾
伏尔泰其人其事
书事二三
克拉克《罗素和他的周围世界》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