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略谈《山海经》
作者张明华
期数1980年07期
  我们常将海阔天空的闲聊及漫无边际的谈说,称作为谈“山海经”。在我国古代,确有一部名叫《山海经》的古书,说的是山南海北许多奇果异树,瑰禽珍兽,还有大量有趣的事和物。那里有人面的野兽,三足的乌,六头的鸟,九条尾巴的狐狸,九头的蛇,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刑天,一根肠子可化十个人的女娲,袋子似的帝江,人头龙身的雷神,吃了能使人不死的药,……真是杂驳神奇,骇世惊俗。
  《山海经》是我国先秦典籍中,一部具有独特风貌的作品,自古称为“奇书”。全书三万一千字左右,所记五方之山,八方之海,却包括着山川道里、金玉矿产、鸟兽昆虫、殊国异域、八方民俗等内容,保存着大量上古时代人们生活、斗争的纪录,是研究古代地理、历史、神话、宗教、民俗、医药、动物、植物、矿物、祭祀等的重要文献。关于《山海经》是部什么性质的书,历代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看法。《汉书·艺文志》将它列入形法家(形法者,大举九州之势,以立城郭室舍形)之首;《隋书·经籍志》以下,多将它列入地理书;清《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谓是“小说之祖”;鲁迅先生认为是“古之巫书”;近代不少人以为是部神话书。这多种说法都是从各自研究的角度来说的,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山海经》是部包含着丰富内容的作品。
  《山海经》共十八卷,分《山经》五卷和《海经》十三卷。《山经》又称《五藏山经》,包括《南山经》、《西山经》、《北山经》、《东山经》、《中山经》五部分,以记五方山川为纲,系之以古史、草木、鸟兽、神话、宗教、祭祀等内容。《海经》包括《海外经》四篇,《海内经》四篇,《大荒经》四篇,又《海内经》一篇,除著录地理方位外,还记载远国异人的状貌和风俗,夹杂着大量神话片断。
  《山海经》又是现存的保存中国古代神话资料最多的一部书,被人们称为古代神话传说的渊府,内容之瑰伟奇丽,想象之丰富多彩,令人赞叹不已。试看几则神话故事。
  刑天:


  “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海外西经》)。
  这里赞扬了一个富有叛逆精神的神,争神失败后,被天帝砍了脑袋,葬在常羊山,乃以两乳当作眼睛,肚脐为嘴巴,手中不断挥舞着干(即盾)和戚(即板斧)两种武器,与天帝斗争到底。天,甲骨文作,金文作,□和·均象人首。天是颠的本字,颠就是头顶,刑天即是砍头的意思。晋朝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大诗人陶潜,曾写下“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的名句,赞扬这位英雄虽遭失败还坚持不懈的战斗精神。
  西王母:
  “玉山,是西王母所居也。西王母其状如人,豹尾虎齿,善啸,蓬发戴胜,是司天之厉及五残。”(《西次三经》)
  “西王母梯几而戴胜,其南有三青鸟为西王母取食。”(《西次三经》)
  “昆仑之丘,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有人戴胜,虎齿,有豹尾,穴处,名曰西王母。”(《大荒西经》)
  提起西王母,就想到嫦娥是偷吃了他丈夫羿从西王母处讨来的长生不老药而进入寂寞月宫的,孙悟空也曾偷吃过西王母三千年结一次的蟠桃。这位王母,大概是居住在西方金堂玉阙里的一位娘娘,年老而慈祥。可是《山海经》里的西王母,却是个长着老虎牙齿,豹子尾巴,披着散发,戴着玉做的装饰品,掌管着人间瘟疫和刑罚的怪神,旁有三只青鸟,专门为它取食。它居住的洞窟,下有连羽毛都浮不起的弱水之渊,外有火炎山包围,除了古代上射十日,下杀凿齿、修蛇的大神羿外,谁也别想上得了它居住的地方。
  夸父追日:
  “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禺谷。”(《大荒北经》)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海外北经》)
  夸父是上古时的巨人,他耳朵上挂两条蛇,手中抓两条蛇,想和太阳竞赛。他迈起长腿,疾风似地奔驰,将太阳追到禺谷。禺谷是太阳落山的地方,他高兴地举起双臂,想把太阳逮住。可是,阳光的炙热和路途奔波的疲劳,使他又渴又累,不由得弯下身来喝黄河、渭河的水,两河的水不能解其渴,就往北去饮大泽中的水,未到目的地,就死在途中。其手杖化为树叶茂密、果实累累的桃林。
  鲧窃息壤:
  “洪水滔天,鲧窃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杀鲧于羽郊。鲧复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海内经》)郭璞注引《开筮》曰:“鲧死三岁不腐,剖之以吴刀,化为黄龙(一作能)。” 这段文字,保存了上古时大禹和他父亲鲧治水的神话传说。鲧原是黄帝的孙子,当他看到下界河水横溢,白浪滔天,百姓遭难,便起了同情心。在祖父的天庭中偷取宝物——一种能不断生长的土壤——息壤,来堙洪水。事被察觉后,被火神祝融杀死在羽山这个地方。由于鲧有颗为大众解除苦难的心,被杀三年,尸体不腐烂。其精魂在体内孕育着新的生命——禹。此事被天帝知道后,派人用一把名叫“吴刀”的金刀,剖开鲧的尸体,鲧的肚子里生出个禹来,鲧本人也化作黄能入于羽渊了。禹出世后,终于完成父亲未竟之业,治好洪水,成为人民爱戴的领袖。鲧在儒家的典籍中,是个乖戾、任性、与大众搞不好关系的人,而《山海经》里的鲧,是位为拯救人类而惨遭不幸的英雄,其事迹与古希腊神话中偷天火赐与人类的普罗米修斯相似。原来在人类的太古草昧时期,我们中国的这块土地上,也产生过普罗米修斯式的英雄的神话传说,可惜的是由于古籍的湮没,只存下零碎材料了。
  《山海经》除记述百来个神话故事外,还给我们描述了祖国的五百多座山、三百多条水道,以及它们的地理关系。它所涉及的区域之广,远远超出《禹贡》九州的范围,有的甚至超出今天的版图。但是,它所显示出来的古人对世界的认识,还是比较幼稚的。它以为世界是有极限的,大地的东西南北都有一个至远点,称作为“极”或“陬”、“隅”,是可以丈量的。《山经》云:“天地之东西二万八千里,南北二万六千里”,《海经》也说“帝命竖亥步自东极至于西极,五亿十万九千八百步”。更为有趣的是,在《山海经》作者们心中,中山是世界的中心,周围有南山、西山、北山、东山,构成陆地。陆地四周被海包围着,四海之外又有大陆和国家。于是,五山、四海以及四海之外的荒远之地,便是古人对世界的认识。由于四海之外,离中山距离甚远,古人的足迹不可能遍达这些地方,因而它所展现的海内外、荒内外国家,是实际知识和想象夹杂在一起,多是传闻之辞,故更为离奇。
  海内外荒内外居住着一百多个古国,他们是大人国、焦侥国(小人国)、毛民国、君子国、羽民国、卵民国、长寿国、奇肱国、雕题国、黑齿国、三面一臂国、枭阳国、豕喙国、三首国、轩辕国、长臂国、贯胸国、沃民国、厌火国、无启国、聂耳国等等,一听这些名字,就觉得稀奇古怪。无启国的人,既没有肠子,也没有后代,他们以土为食,居住在洞穴里,死后埋在地下,心脏从不腐烂,过了一百二十年,又一个个活转来。这个国家的人,虽说没有子息,但还是人丁兴旺。黑齿国的人,有一口用颜色涂黑了的牙齿,他们食稻啖蛇。雕题国的人,喜在额上身上绘上各种色彩的花纹。轩辕国的人,是人的面孔,蛇的身子,尾巴交在头上,其短命的也有八百岁。聂耳国的人,长着两只大耳朵,走路时用手提着,睡觉时将一只耳朵当席子,将另一只耳朵当被子,外出旅行,不用带铺盖。贯胸国的人,胸口有个大洞,出门不用坐轿,只消一根竹棍,当胸一穿,两个人可抬了就走。厌火国的人,身象猕猴,浑身黑色,能从嘴里吐火。沃民国的人,居住在肥沃的土地上。那里,天上降甘露,地上凤凰歌舞,百兽和睦相处。人们饮的是甘露,吃的是凤凰蛋,个个身体健康,与天共寿。君子国的人,个个彬彬有礼,好谦让,从不争吵。每人役使两只老虎,出门上街,带着老虎,也不闯祸。如此等等。在奇幻的世界里,闪烁着古人理想的火花。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所描写的唐敖、林之洋所到的海外古国,就是取材于此而创作的。
  《山海经》还记载了不少古代传说中的帝王,如太、女娲、共工、炎帝、黄帝、少昊、颛顼、帝俊、帝尧、帝舜等等,以及他们的世系和活动。但它所记的世系与《史记·五帝本纪》、《竹书纪年》、《世本》、《大戴礼》中的《五帝德》、《帝系姓》不同,《史记》等书是以黄帝作为传说的中心来写的,后代的帝王均是黄帝的子孙,而《山海经》却将帝俊作为中心人物,许多历史人物都是他的后代。帝俊在《山海经》中出现十六次,其地位的显赫,看他三个妻子就知道。“有人三身,帝俊妻娥皇生此三身之国,姚姓,黍食,使四鸟:豹、虎、熊、罴。”(《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大荒南经》)“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大荒南经》)这是说,帝俊的一个妻子叫娥皇,生三身之国;另一个妻子叫羲和,生十个太阳的儿子;还有一个妻子叫常羲,生有十二个月亮的女儿。帝俊还生有不少国家,例如黑齿国、白民国、三身国等等,这些国的人,个个力大无穷,有驱使四鸟(虎、豹、熊、罴)的能力。帝俊的不少子孙,都是些著名人物。有个叫禺号的,是东海海神;一个叫晏龙的,“是为琴瑟”,是个音乐家;一个叫后稷的,“是播百谷”,是个农学家,也是周民族的始祖;一个叫义均的,“始作下民百巧”,是个巧人;还有个叫番禺的,“始为舟”,是船的发明者;又有个名吉光的,“始以木为车”,是车的发明者。古人对创造发明家是极为推崇的,常给与“圣王”、“圣人”的称号。韩非就说过,上古时,禽兽虫蛇为害,有巢氏构木为巢,民称其为圣人,使王天下;又说民生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多伤腹胃,燧人氏钻木取火,以化腥臊,民悦之,使王天下。因有巢氏、燧人氏造福人类,故以“圣人”“圣王”目之。帝俊既是《山海经》里传说的中心,又是发明创造家的祖宗,那帝俊到底是谁呢?据近代学者考证,帝俊即殷墟卜辞中的“高祖夋”。夋,甲骨文作

,为一鸟头人身或猴身的怪物。据《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那帝俊乃是殷民族始祖。这样说来,《山海经》产生的地域,当与殷民族有点关系。
  《山海经》除记神话、古地理、古史外,还间杂了不少动物、植物、矿物以及它们在医疗上的功能。“羬羊,其脂可以已腊(治皮肤皱裂)”、“,食之无肿疾”、“肥遗,食之已疠,可以杀虫”、“育沛,佩之无瘕疾(虫病)”、“杜衡,食之已瘿(颈瘤)”,原来古时人,已积有治疗现代医学上的脖子肿瘤的常识,这是中国医学科学在萌芽时代的最早记录。但是,当时的人们相信药物多是由天帝管辖、巫觋掌握的。
  《山海经》所记矿物之多,是先秦典籍中罕见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有关矿产记录的文献。它记出金之山114处,出玉之山134处,反映了当时金石器产地的普遍及金器玉器使用的广泛。值得注意的是,记出铜之山31处,出铁之山39处。可知,当时的铜器、铁器制造业已经是相当发达了。
  《山海经》还记有大量巫和巫的活动材料。有巫姑、巫抵、巫盼、巫即、巫相、巫真、巫彭、巫谢、巫罗、巫履等等。巫是古代原始宗教的领袖人物,也是最早掌握知识的文化人,掌管着祭祀、祝赞、占卜、历数等项工作。《山海经》中的巫,既能通天,上下于灵山、登葆山,向天帝请示汇报,又能将天帝的意旨传达给下民,还能用其不死之药医活被杀死的窫窳之尸,又会以舞蹈来降神娱神,祈求上帝赐福于民,真是法术无边。《山经》的每篇篇末,所记有的祭祀山川神灵的习俗,用玉用鸡用糈等的情景,都是和巫的活动分不开的。
  关于《山海经》的作者及其写作年代,自西汉刘歆以来的传统说法,都认为是大禹和伯益所记。其实,《山海经》记了不少禹以后的事,例如夏后启三嫔于天、汤伐夏桀、殷王子亥、周文王葬所等等,故这种说法是不可信的。但其材料的源头,应是很早的。它所记日月所出之山六,所入之山六,这是两组相对的山头,用山头来记“日月所出”,“日月所入”,是以星象为历法的科学尚未发明之前的一种原始历法。又,鲧禹治水的神话如有历史依据的话,那产生《山海经》内容的年代,可以追溯到人类草莱未辟的时代,当然这些故事只是口耳相传,到周秦时才辑录成文字。一般以为《山经》是战国时成书的;《海经》写成年代较晚,是秦或西汉初的作品。又《山海经》原先有图有文,文字是图画的说明,晋代郭璞有《山海经图赞》,陶潜也有“流观山海图”的诗句,但在长期流传过程中。只存下文字了。我们现在看到的图,是明清以后人补画的,原来的图是什么样的,今已无从知晓了。
  综观全书,我们说《山海经》是部包括着神话学、地理学、考古学、历史学、生物学、矿物学、药物学的重要文献,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但是,由于它所记的奇异事物,与现实生活有很大的距离,故不为后世的读者所理解,常被斥为“恢怪不经”,连司马迁也说“《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矣”,后人更以“其文不雅驯,其中人物世系亦以子虚乌有视之”,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随着殷墟文物的出土,《山海经》中的“王亥”,竟出现在卜辞中。据近人王国维考证:“王亥”就是卜辞中的高祖,殷之先祖冥之子,微之父,而《史记》误作“振”。这在学术界引起很大震动,可知,《山海经》所保存的上古时代的传说,不是绝无根据的,更不能以“子虚乌有视之”。近年出土的西汉马王堆帛画,如不用《山海经》神话故事来解释,那是无法理解了。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山海经》这部奇书给我们保留的上古时代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材料,将会使我们感到越来越宝贵。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