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应召女郎的演变
栏目译余废墨
作者董乐山
期数1994年03期
  尘元先生久未有新作问世,我在这里狗尾续貂,给他补充两条有关语言的社会性变化的话题。
  一次与我国一位极负盛名的英语前辈同席,他冷不丁地问我,“卡拉OK”是什么意思?同席的另一位英语专家不禁笑了起来。但仔细想一想,他们一个问,一个笑,都不无道理。表面看,笑的似乎是这位英语大师不谙世情,而其实笑的是这句洋泾浜日化英语居然风靡中国,成了社会上普遍接受的外来语。当初为汉语纯洁化而大声疾呼的胡乔木地下有知,不知作何感想?巧的是就在那次同席的次日,报上赫然出现了这样的标题:“京城‘CALL’女”。我以为这篇文章大概是揭露私娼卖淫的勾当的,因为不论在“旧社会”还是在国外,有一种叫做“call girl”的私娼,嫖客一个电话打去,她就应召而来,为你服务,故汉语叫“应召女郎”。她们在电话簿中都用“向导社”名义,因此也叫“向导女郎”(请勿与“导游小姐”混淆)。谁知这篇报道中的“Call女”竟是“新潮一族”的女大款,她们腰间系一call机,哔哔一响,应召而去,或为客户开车,或与外商谈判,或为报社赶赴现场采访,与“应召女郎”并无共同之处。尽管她们知道,在深圳、厦门等特区闹市电话亭旁总有一些“正宗的”应召女郎浓装艳抹、花枝招展在等待客户召呼,但她们在世俗的鄙视的眼光的注视下,并无羞惭之色。啊,时代毕竟不同了!据该报记者说,“京城‘Call女’的出现不仅代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工作、生活、学习带来了诸多方便,更主要的是反映出当代人在思想上的一个变革与更新”云云,因此新版英汉辞典“call girl”一条和新版汉语辞典“应召女郎”一条理应添此新义才是,免得像我辈这样观念来不及更新的人会因为问为什么好端端的职业妇女去当“应召女郎”而遭嗤笑。
  上海有些报纸记者喜欢在报道外国人活动时用“OK”来表示他们对上海事物的夸奖,比如某个老外吃到城隍庙什么可口的小吃, 翘起大拇指连声说“OK”等等;甚至有一部喜剧的剧名也叫《股票OK》,我没有看过,不知这剧名究竟是什么意思。这么喜欢用“OK”,而用的又不是怎么得当,这大概是因为上海是洋泾浜英语发源地之故。
  其实,“OK”只有“好吧”,“可以”,“没事”等这种表示同意的意思,并无相当于“好极了”,“棒极了”,“精采之极”这种夸奖称好的含义。要用在这种含义上,至多到“还可以”,“行”的程度,不值得翘起大姆指。
  近观电视剧《北京人在纽约》,剧中人物对话多次出现“OK”,用法均极其正确,可谓恰到好处。如果说剧中有些粗话按美国标准不该在电视剧中出现(因为电视剧是供家庭观看的,一般都没有儿童不宜的东西,而电影既然分类,供成人观看的电影就可以放宽一些,以至有X片级)的美中不足之处,那么它在“OK”的用法上,倒是示范之作。考虑到它拥有成亿的观众,它的形象教化作用,恐怕不是英语学习刊物上的一篇短文所能比拟的。写到这里,禁不住也想来一句洋泾浜“《北京人在纽约》OK!”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