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想起了储安平
栏目
说《读书》
作者
谢泳
期数
1994年03期
去年的《读书》曾有人说过周杨、胡乔木、张东荪、何家槐等人,在读这些文章的时候,我也想到了一个人,储安平。
关于储的生平以及主要活动情况我不想多说了。储一生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年轻的时候写过许多小说,后来在赵家壁的帮助下,一九三九年良友文库出版了储的一本短篇小说集:《说谎者》,此书一九九二年上海书店作为新月派文学作品专辑中的一册影印出版了。储在文学上的成绩,有小说一项,但成就不大。他的主要成绩在散文一项。这包括两方面,一是储的一些抒情散文。二是政论文字,其中尤以《观察》时期撰写的大量专论最为精采,不仅观点鲜明,充满勇气和激情,而且行文的讲究,文字的干净简洁和富于感染力都已到了很高的水平,这部分文字最能见出储的才情和整个人格的力量。储一九五七年一月在作家出版社出了一本关于新疆的书:《新疆新面貌——新疆旅行通讯集》,虽然文字上还能见出老到的功力,但整体看,储的才情未能发挥出来。一九八九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了王孙编的一本《新月散文十八家》的集子,收有储的四篇散文。近两年一些散文集子中偶然也收储的一两篇散文,但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作为一个新闻工作者,储的新闻思想和新闻实践今天看来都是值得给予高度重视和评价的。储在《观察》时期,以西方的新闻观点来实现自己的新闻理想,客观地评价,《观察》这本刊物在许多方面,可以看做西方新闻理论在中国的一个成功事例。曾和储共过事的著名报人冯英子在《储安平的<客观>和<观察>》一文中曾说,《观察》在上海出版后,“很快受到了读者的欢迎,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中有较大的影响。应当说,从《观察》的出版到后来被迫停刊,这个刊物一直是办得比较成功的。”冯英老的评价,我以为是客观而准确的。由于《观察》的巨大影响,使储成为新闻界的重要人物。《周恩来年谱》载:“七月十二日,约胡乔木在中南海颐年堂请新闻界朋友朱启平、高汾、邓季惺、浦熙修、徐盈、彭子冈、储安平、萨空了、胡愈之、刘尊棋、宦乡聚餐,并解决他们提出的问题。”时在一九四九年,周恩来请的人中多数是共产党员。由此可见储当时在国内新闻界的影响。
从许多资料看,储是一个个性鲜明的人,有专业知识,又颇具管理能力,从《客观》到《观察》,可以看出他在新闻和出版方面的才干。冯英老说他:“自视甚高,从来不做第二人想”。曾在《观察》时期和储共事多年的林元临终回忆,对储的评价是:“储为人精明,说话条理明晰,虽然是大学(复旦)教授,却似个事业家。”一九八九年台湾《传记文学》第五十四卷五期上有李韦一文,其中曾说胡乔木说过,储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戴晴的报告文学也有一个类似的细节,说胡乔木不知储已在文革中死去,想请他出来办报,可见胡乔木对储的评价不低。储虽然为人孤傲,但冯英老说过一件事,储为《中国晨报》写了第一篇社论,发表之后,他不同意储的观点,第二天自己写了一篇社论,纠正了储的观点,“不过这也并没有引起储的不快,他是很有一点西方民主风度的。”台湾陈纪滢在《三十年代作家直接印象记》中有一篇记画家黄尧的文章,其中谈到了他四O年曾和储安平,沈昌焕、黄尧等一些在重庆参加周子亚组织“渝社”的情况,他对储的评价是:“储安平那时是中央日报的主笔,曾留英,人非常聪明能干,而且头脑清晰。”近几年来,我看有关中国文化名人的传记,有一点感想。我觉得这些人不论后来发生什么变化,我们在评价他们的时候,应该留意这么几点:一、人物的个性特征。二、年轻时的信仰。三、走红和背运时的人生态度。特别是青年信仰这一条,我觉得差不多是判断一个人一生变化的基本前提。储在一九六六年“文革”时死了,关于他的死有很多说法,有的说跳河死了,在北京;有的说,跳海死了,在天津;还有说是在青岛跳海。还有一种说法是储在新疆改造时,逃到苏联去了。前两年还有人写文章说储没有死,而是出家做了和尚。种种说法中,以传说为多,多不可信。以我个人对一些资料和联系储的个性及文章风格做总体推断,觉得以自杀的可能性为最大。
想起了储安平
多民族文化研究的广阔前景
史传合璧的佳作
一位改革亲历者的观察与思考
从六十年代说起
悲剧与荒诞剧的双重意蕴
访书观感
爱的碎片中的惊鸿一瞥
十字架神学与人的解放
媒体的狂欢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