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做学问”
栏目
读书短札
作者
陈勃
期数
1994年04期
真正意义的做学问者,基本上都把做学问对他人的价值认作为,给世人提供更真、更善或更美的知识。其中又多以“更真”为首位。所谓学术争论、考辩、探究等,实则多是为了证明“我比你更真”。也有少数人关心着学问的善或美,例如罗曼·罗兰就深有体会地提到“我面临着一个比其他困难更为严重的困难,因为我发现自己认为好的,必不可少的真理,会给群众造成不幸”。像罗兰这种做学问者往往会因关注学问对他人的价值而牺牲对自我的价值,譬如不写或不发那种能够带来A、B、C且不能带来真、善、美的文章。当然,绝对不顾及自我价值的学问是不存在的。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做学问者常常由于对自我价值的顾及,而使学问偏离了更真、更善或更美的价值目标。
真正的学问是以真善美的价值为中心而非以自我的价值为中心。马斯洛在《动机与人格》中引用过R、Anshen的一句话:“我们倾向于做那些我们知道如何做的事,而不是做那些我们应该做的事。”此话为的是说明,人们在做学问时总是以自己所熟悉的方法、技术、文献为中心,而忽视其对社会的真善美是否有真正的价值。马斯洛认为,做学问者应以真善美的价值为中心,倘若发觉自己所熟悉的方法、技术或文献等不能够带来更多的真善美,则应勇于放弃它们。可见,真正的做学问需要无私的执着,不仅要淡于名利,还要敢于跟自我的长处作坚决斗争。当然,假如用这个标准去作绝对衡量,恐怕世界上我不出几个真正的做学问者;但是它至少可以有助于我们判断一个做学问者达到“真正”二字的程度。
“做学问”
钱锺书的两首佚诗
《上海“孤岛”文学回忆录》小引
想当初,胡乔木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戏外看戏
“天台山伎”与《游天台山赋》
解构汉文化的角度琐谈
拉封丹轶事
气味、仪式的装置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