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异岸同源
栏目品书录
作者徐新建
期数1994年11期
  《传统文化影响下的台湾教育》主要论述台湾教育的现代状况,同时又以中国传统为基本的话题和背景,展示了同受“五四”洗礼的本土之根在海峡彼岸的别样命运。翻卷细读,无论是大陆文化在台湾岛上的初期传布也罢,郑成功收复台湾后书院的兴起也罢,还是五、六十年代“中西之争”中新儒家的日益兴盛以及在灌输“三民主义”的前提下对“天地君亲师”等民族传统的一再强调等等也罢,这本被主编称为兼取了章节体与论文集特点的论著,令人,尤其是内地读者,联想良多。犹如远方吹来的一阵海风,使你在感受到对岸凉热的同时,情不禁对两地的异同再次作番反思和比较。
  海峡两岸,虽有深水相隔,文化本源及现代遭遇则是一致的。何况如今在两边主事的精英又多是自鸦片战争、辛亥革命和第二次大战之后被民族战火烟熏枪炼过的时代传人。民族复兴的使命和东西冲突的现实,都在两岸留下了深刻的历史印记。这就造成了两地教育状况中不少惊人的一致,许多提法从内容到文字均可称为同出而异名。比如对德育、智育和体育的倡导及排列(台湾是德、智、体、群、美,大陆在“新时期”后增加了“美”),双方都把“德”列为首位,然后才是其他。而这恰恰与两岸同遵中国千年传统中“道德至上”之古风并同受现代西方教育样式的一定影响有关。一古一今,亦中亦外,使人不难见到前五十年里关于“中体西用”的历史回应。这种回应一方面使完全的“西化”(知识化、理性化)不大可能,同时也阻止了彻底复原“六艺”或“内圣外王”、“格物致知”的保守之梦在五星红旗或青天白日旗下变为现实的幻想。因此,若去表及里,返本溯源,便可发现如今两岸教育领域中不少貌似对立的东西,其实并无根本差别,不过是源同岸异而已。
  然而这本书无意关注彼此之“同”,而更多评介的是“异”。其异就异在如何(至少在公开层面上)对待以儒为代表的传统教化上。与大陆屡次批孔反儒不同,台湾自国民党退守以来便一直把弘扬儒家思想放在了国民教育的首要位置,并在六十年代后掀起了“儒学第三期”浪潮。按作者的分析,这有多方面原因,比如欲以正统自居,对抗大陆马列“异端学说”,消解台独分子分裂华夏的“旁门左道”,以及反对西化论者对民族先祖的危险背叛,等等。根据这种分析,儒学在两岸的不同命运就不只是简单的教育问题,而与特定的历史背景及政治格局紧密相关。唯有开阔视野,多层辨析,方可深知个中奥妙,否则就事论事,非但论不清楚,反会造成诸多的曲解和偏见。进一步看,此种分析视野的获得,很大程度上是基因于本书作者有许多是教育圈子外的史学家和哲学家。正是跨学科的组合突破了“教育工作者”的狭小圈子,使这本书的论述呈现了极大的广度与深度。可惜的是目前能以这样的广度和深度分析大陆教育状况的论著尚不多见。
  同源异岸。岸是当今,源是传统。一同一异,自然便有比较。这本书的最大价值,在我看来,就是在多方面地陈述和分析台湾教育在如何对待中国文化传统这一重大问题的过程中,让你以彼思此,然后再由此返彼,获得一种双向的思考和参照。虽说它对大陆的儒学教育及其相关背景等未置一辞,但由于阅读前提的存在(即读者阅读前的背景知识),许多潜在的判断也就尽在不言之中,而且还留下了联想余地。我想,仅以中华文化圈的现代格局来看,海峡两岸是一种政治上的平行对立面貌,的确值得认真比较和分析;那么作为近百年殖民地的香港(新教)与澳门(天主教)以及作为战后独立国家而存在的新加坡等等,其在对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上,又是何种状况?是否同样值得去加以陈述、探讨和对比呢?并且这种更大范围的“同源异岸”现象,对中华文化的返本开新有何特殊意义,是否可以认为已产生出某种宝贵的空间张力和复兴契机?再者,既然一个传统文化对现代教育的不同影响问题都值得如此广泛深入地展开,那么现代科学(从观念到课程)在中华文化圈的不同区域又有何种表现,不也可以加以对比么?
  (《传统影响下的台湾教育》,黄新宪主编,福建教育出版社一九九四年版,8.5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