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也说“可比与不可比”
栏目
说《读书》
作者
邱泽奇
期数
1995年07期
读杨东平先生《城市季风: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东方出版社,一九九四年),为作者专著比较中国城市文化而快慰欣喜。篇章与结构确有可以商榷讨论之处,但是,就像无数个关于牛郎织女故事的说法一般,那毕竟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是杨先生眼里的上海与北京,是他关于北京与上海文化精神的思考。又读唐振常先生《可比与不可比》文(《读书》一九九五年第四期),谓“北京与上海这两座城市,实是不可比的”,顿感难分是非。再读杨著与唐文,我以为唐文中的观点似可商榷。
可比与不可比实在是一个方法论的命题。人类学家斯旺森(Guyswangson)言:“Thinking With-out comparison is unthinkable.And in the absence of compari-son,so is all scientific thoughtand scientific research。”大意是说,没有比较的思考是难以想象的,在所有科学思想和科学研究中缺少了比较同样是难以想象的。“un-thinkable”在这句话中是一个非常传神的词,它与“thinking”在构词与韵律上形成对称;在词意上,“thinking”所表达的是一种动感,而“unthinkable”又意在这种动感的不可能发生或不可能继续;因此,把它译成“难以想象”实在是不能表达它在原文中的复杂含义。不管怎么说,斯旺森的言下之意是说,比较是科学研究的最基本因素。
严格地说,科学研究中没有可比与不可比的问题,问题只是可比性有多大、比什么、怎么比法(包括在什么层次上、从什么角度进行比较)以及比较的结果有多大意义等等,如许烺光教授之美国人与中国人生活方式的比较(华夏出版社,一九八九;按唐文的逻辑,中国人只可与埃及人比,而美国人则找不到比较的参照系)、尾崎茂雄关于日本人与美国人的比较(渤海湾出版社,一九八八)。以中国文化比较为例,中国当代可与历史上的某个时期进行比较、某些阶层的文化可与另一些阶层比较、甲地可与乙地比较、中国与外国的比较等等。简而言之,可以将其分为两种理想类型,普兹沃斯基(Adam Przeworski)和图恩(Henry Teune)把它称之为两个同时进行的过程层次。其一是系统层次的或者说是宏观社会层次的,另一是系统内部层次的或者说是微观层次的。如果要寻求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联系,比较研究所要求的是,宏观层次上的差异性(变量)应该可以解释不同宏观系统之间在微观层次上的关系。换言之,在宏观与微观之间的任何尺度,比较研究都是有意义的,只是任何尺度的比较都应该在更为广阔的宏观背景下进行,并在比较的层次上获得解释。
貌似复杂,其实,无论哪个层次的比较,其目标的理想类型无外乎两种,一是求同,一是求异。异和同在比较的意义上并非截然对立,二是互为印证。譬如,上海之不同于北京,特别是近代以来,两城市的基本特征的分野(通常而言:上海是一座商业性的城市,北京则是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类),是基于他们同为中国文化熏陶下的城市,同处在中国政治与社会的风云变幻之中。对于异和同的处理则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主要方法是对异同之间进行功能解释和因果解释。宏观与微观、异与同、因果与功能共同构成了比较研究的万花筒。
也说“可比与不可比”
不值一提
纪念田老,缅怀教益
呼唤宽容
语境·话语游戏·阐释及其他
林语堂与《数理经济学方法》
要作具体分析
“二十年后”
当代文学中的荒谬感与多余者
乔治时代的童年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