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沉入太平洋
栏目品书录
作者徐新建
期数1995年11期
  太平洋上有许多岛屿。新加坡只是其中一座。
  有许多的学者专家对新加坡、对“东亚现象”作过剖析与研究,从经济和数据的层面谈论过其现代化腾飞的“奇迹”,却很少有人从心灵的角度揭示和再现这座炎热岛屿的平凡人生、悲欢离合。王安忆的《伤心太平洋》以纪实渲染的笔法,宛如驾起一只起伏跌宕的情感之舟,在一种望破红尘又紧贴俗世的独白追叙中,把你载入家史国事天下势的时间潜流,并有意绕开表面繁华耀眼的岛上美景,一直沉入容满辛酸的海底深谷,用难以麻木的后辈之心,碰撞并抚慰着南洋先辈们的伤心岁月。
  拂去眼前高楼林立的现代幻影,避开今日经济专家的热门话题,从内心深处走近新加坡,要耗费漫长的生命时光,要付出自我折磨的沉重代价。可若不如此,就不能真正走近新加坡,不能透过表面的美丽繁荣和高速增长,了解上百年的苦难艰辛以及华裔百姓们已经付出的血和泪。
  幸好还有历史,还有文学,还有把文学当作历史书写的现代作家。沿着充满伤痛之感的时间隧道,就在传媒大炒“东亚模式”的时候,“我”来到新加坡,来到当年闯南洋的祖辈墓前,心里涌起“心连心、骨连骨的疼痛”。作者的祖辈、父辈都出生在南洋。家族中已有几代人把尸骨掩埋在了遥远的太平洋岛上。多年以后,“我”走在东南亚的阳光下,“看见每一个老人,就觉得他们是我的爷爷和奶奶”。而且发现“热带的人们都带有一种被阳光灼伤的表情”。于是展现出爷爷奶奶们没有快乐的一生:“他们总是不如意,厄运纠缠着他们。他们几乎没有一件顺心的事情,贫和病是他们终身的伴侣。”更可怕的是,外在的不幸引发出家庭内的相互冲突。争吵、咒骂、伤心、哭泣,毁掉了贫困之家最后的幸福。子女离散,家败人亡。一代人尝尽了人生的最大悲伤。
  好在只是历史,一切均已过去。毕竟已经历过类似的磨难,这一代作家已能够以不离不即的目光,对待天下发生的一切,要哭要笑也只是藏在泰然处之不动声色的语调里,能做的和想做的只是叙述——无法忘却的追记:小叔叔被日本宪兵从岛上抓走后,给活活打死了。于是“我”看见,“小叔叔死的时候,四周静悄悄,有水迹渐渐爬上牢房的板壁墙。他的长睫毛最后地覆盖了他的美丽温柔的眼睛,将他的脸庞笼罩在一片凉爽的荫地。小叔叔的死,最后地破碎了爷爷奶奶的心。”
  这可不是夸张虚构的“红高粱”中“我爷爷和奶奶们”的壮烈故事,也不是另一种纪实文学中“阿琦婆”们身陷南洋的后世采访。这是对自己亲人悲伤命运的遥远回顾,是对海外孤魂的凭吊和抚慰。
  我不知还会不会有人能够像这样去写新加坡,像这样去重现新加坡的那段历史。我只觉得平静如水的文字浸透着爱和恨都已达到极致的大悲大喜。泪与怨都已没必要。既恍若隔世,又百感交集。隔岸观火,更觉得天下一般,福祸相依。不抱更多的幻想,也就减少了许多的奢求。过去如此,现在如此,将来也还是一样。被世人高歌颂扬的海面景色底下,其实永远掩藏着生命难以摆脱的苦难荒礁。
  历史是什么?历史绝不仅是专家学者们笔下概括出来的趋势、走向和增长指标,历史还浸泡着每一个小人物的喜怒衷乐,离合悲欢。王安忆的《伤心太平洋》好比我心灵太平洋中又一座浮出水面的海岛。我将由此再次沉入太平洋,而把以往的“海市”印象溅为碎片。
  (《伤心太平洋》,王安忆著,华艺出版社一九九五年一月版,12.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