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思之惘然
栏目
品书录
作者
伍立杨
期数
1995年12期
陈白尘先生的《牛棚日记》,从一九六六——一九七二年实为日记选。十大册选十分之一,凡属自我思想活动及中国作协斗争大事,则保留,其余如议论他人他事之处,则予删去。一九六六年九月十日先生被两转业军人带走由南京往北京之后,即陷入无休止的揪斗清查漩涡之中。树欲静而风不止,作协最高机关在文革中的情状,历历如在目前,思想之苦闷随时流露出来,颇多惘然怅触,如一九六七年六月八日记“终日在街上踽踽独行,浏览大字报……许多好青年在武斗中丧生,是谁之过欤?思之苦闷难解。”一九六七年十一月十八日记作协众作家面对面的大批大揭,知识分子之为人的悲哀,渗透纸背,当时心境陈先生记曰“惘然”。同年十二月十五日思考老舍自杀问题,流露物伤其类,人琴俱亡的大痛隐忧,又记道:“思之惘然”。关于抗战文艺,文革中把帐记到国民党头上,而当时郭沫若是直接领导,陈老乃在日记中问道:“郭老为何默不作声?真是不能理解!”人心之狠毒其所生发,也催发作者思考。一九六七年六月二十一日,记某公(原注指张春桥)不许先生编《人民文学》杂志,乃因“忆及当年他来上海投我事!不寒而栗,人之狠毒,其至此乎?”另若知识分子在文革中栖栖惶惶,幕燕釜鱼的惨况,也有记录:一九七一年四月三日,劳改队中的作家因睡眠打鼾大吵大闹,同年十二月作家偶得鲜鱼四斤,拟作午餐,“但人来人往,不愿被见,迟至天暮才烧了锅!”乱世之中,人命的微渺不足道可叹欤!
至于社会的大动荡,则于一九六八年一月三十日一则日记见之:“春节。家家店铺紧闭门。终日写材料未完。南京来信,说社会秩序仍很混乱,惨剧时有发生。有一少妇为人强奸,其夫怒砍三刀未死,自行报案,归时其妻已自缢。又闻多处发现裸体女尸,而无人认领,为之默然。”《牛棚日记》以记文人,文事为主,因时地所恨,只能点到为止。而纵深记录文事之不堪的,要数蓝翎《龙卷风》之第一部《四十年间半部书》,以“批俞”前后为线索,揭橥思想文化战线可怕的是非。读之但觉恐怖。文学论争一旦和政治斗争搅在一起“不仅无助于文学本身的发展,且会对暂时被权势压倒的一方带来种种厄运,而使后来者不得不一而再再而三地重新评价历史。”这就不仅是无奈,更有悲怆的意味在里头了。
陈白尘的《牛棚日记》因记于险恶环境,限制、禁锢多多,故其记述,以单线为主,而流沙河的《锯齿啮痕录》,则根据日记于文革之后撰写,写作环境稍有余裕,故勾勒与渲染并重。文人遭际之惨,在陈白尘先生书中较简略的,在流沙河先生著作中可得到详尽的诠释。举凡文革之初各界人士的凄惶张望,无所适从,中期群众的斗争升级,武斗和红卫兵的肆虐,晚期国运衰微在基层的显象,个人在横空而来的政治病中身不由己,一沉再沉的悲剧命运,均有独到哀绝的揭橥。人的血肉之躯在现代六、七十年代的中国遭到过怎样非人的折磨,不能不引发我们深长的感唱。很多人的生命在暴风骤雨般的政治疟疾中,无法抵抗毒打鞭笞,无法消解精神重压,生命像泡沫一样归于无声的消融。有的人侥幸活了下来,身心两面的重创,不复为正常的人。更多的人,将在终身迫害狂及精神病幻影中度其残生。书中记述一个先造反,后跌下成为反革命的人,每听见锣鼓响就要高喊“欢迎九大胜利召开。”作者在书尾针对这种情况发议:“倒是那些左家庄的毒品贩子,老谋深算,从来不疯,红黑都有糖吃。”可以说是蘸着血泪的深长思索,其心情的伤绝,其见解的深透,不啻暮鼓晨钟。
世界上没有任何一个时代像我国的反右和文革那样能在本民族内把人与人的彼此相残的程度发挥到如此恐怖的极致。过去的几十年,固然全是发昏;逝者长已矣,孩子们却渐渐长大,他们的日子,但愿不会“全是发昏”了罢?最后,引于光远老人《文革中的我》里面的话来为本文作结吧:“我国十年文革这段历史总的说来是不应该使它淡化的,它对中国人的教育意义实在是太深刻了,我喜欢说这样一句话:不要忘记过去,忘记过去就不能把握未来。”
(《牛棚日记》,陈白尘著,三联书店一九九五年三月版,7.80元)
思之惘然
在监狱里著书立说
谈谈理论文章的科学性
克尔凯郭尔的诱惑
戏说希腊神话之伪
寻求共识
一点补充
霍思曼·叶芝·艾略特
说说“毛批本”《三国》
“文明”的移植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