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说说埃舍尔
栏目品书录
作者王林
期数1996年01期
  埃舍尔的作品在中国出了两本,一本是岭南美术出版社的《埃舍尔版画选》,迟轲、王建国编著。另一本就是重庆出版社出版的《M.C.埃舍尔的魔镜》。
  埃舍尔的作品首先为自然科学论者所重。杨振宁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基本粒子》一书,封面用的便是埃舍尔作品《骑士》。湖南科技版吴国盛的《自然本体化之误》,作者亦借助埃舍尔《画廊》来阐发科学图像本体化的谬误所在。
  埃舍尔版画的确有精妙的空间形式与准确的结构原理,其中包含着不少深奥的数学奇迹。用埃舍尔自己的话说:“我只对环形外翻、膨胀、无始无终感兴趣。我总是有意识地寻找连贯性的东西……”
  读埃舍尔的作品,会感觉到紧张、怪异和荒诞,但这不是关于生活经验的情绪体验,而是来自对非现实绘画空间的惊奇:一只只蜥蜴在书案上爬行,爬过书本、三角板、十二面球体、跳上黄铜研钵,然后爬入桌上的绘画草稿,变成黑白灰互补的蜥蜴图案,而在图稿的另一端,一只蜥蜴正在从平面中挣扎出来,要去跟上这支循环爬行的队伍。(《爬行动物》,一九四三)
  在埃舍尔的作品中,空间都是相对的,并不时是弯曲的,更进一步,只是不同观察结果的组合,而不是被确定的唯一真实。这不免让人想到现代物理学对于大爆炸、宇宙膨胀、不确定原理等论述,想到苍蝇的数千只复眼、蜜蜂的黑白视觉,还有兔子三百八十度的视野所看到的世界和我们看到的会有怎样的不同。这些东西不在日常视觉经验之中,也许只有借助埃舍尔的作品,才可以窥见只能由智慧去探求的世界会是怎样的面貌。
  从塞尚自觉从画面需要出发改变定点透视的传统以来,绘画空间便服从于个性解放而日趋自由化,其主要倾向是解构而非建构,故随意性强而逻辑性弱。埃舍尔之所为乃是逆向而动,他的研究是透视科学的继续。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绘画确定了观察自然的方式,一条中轴线、一条地平线、一个消逝点所形成的基本框架被古典绘画视为唯一和不变的定理。但实际上这只是单眼不动的凝视,人的视觉还有许多从未被开发的领域。比如,人仰面躺下,来回观察越过头上的电线,会发现水平走向的电线中间高两边低,竟变得弯曲,为什么?再比如,我们眼睛两边的视觉映象始终是逐步淡现的,并没有明确的边界,视觉的有限无界如何得到呈现?不管埃舍尔的画怎样复杂和变化多端,他的艺术观可以简化为一种球形透视:就其平面构成而言,是中心放射,有限与无限的关系。就其立体构成而言,一方面是不同视点的观察,即观察者沿直径运动;另一方面是曲面形象的呈现,如汽球皮上的图形被吹胀后发生的变化。就其空间维度转换而言,则是实与虚、正与反、上下、左右、内外、远近、几何形与生命体、二维平面与三维空间的循环往复以及时间的流转与回归。所有这些,都是对真实的质疑,世界的真实即人存在的真实究竟是什么?这是精神永恒的追寻,也是艺术永恒的追寻。
  显然埃舍尔作品耐人寻味之处不是他对空间形式的利用,而是他对空间存在的追寻。这种追寻超越了古典绘画美学和现代绘画美学的领域。如果说古典美学是一元的和谐的,现代美学是二元的冲突的,那么,当代美学取向则是多元的和兼容的。完全相悖的东西在埃舍尔的作品中合乎情理地并存,这是一种新的文化心态和智力水平。
  (《M.C.埃舍尔的魔镜》,李述宏、马尔丁译,重庆出版社一九九一年版,18.6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