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诺贝尔文学奖背后
作者
董鼎山
期数
1996年01期
诗人谢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的爱尔兰音译)已是第四位爱尔兰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他三位是一九二三年的诗人威廉·叶芝,一九二五年的讽刺家萧伯纳,与一九六九年的剧作家山缪尔·贝克特。我们立时想到的是,像《尤利西斯》作者这么伟大的文学家巨人詹姆斯·乔伊斯怎么会被瑞典皇家学院漏掉?
这样的问题不禁引起我对瑞典学院每年讨论文学奖人选的内幕细情的思考。关于本年度的得主谢默斯·希尼,我已写了一篇《从大自然到政治暴乱》在他处(香港刊物)发表,本篇文章专门介绍我对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内情作过一番调查研究后的报道。
我深知国人对诺贝尔文学奖的关心,常常听到文坛朋友中有人愤愤不平地声言:咱们中国拥有千余年文化历史,怎不会有诺贝尔级的文才,那还不是西洋文坛对中国人的歧视?在这方面,我曾多次发表意见,我也曾读到文友萧乾、王蒙等的发言。我们大致同意:要获得荣誉,必得靠自己,不能怪别人,也不能怪翻译者。
可是问题仍存在。像乔伊斯这么伟大的作家怎么未能获得诺贝尔奖?且让我在这里提出几个文坛巨匠的名字,请读者猜测哪几个得过诺贝尔奖:托尔斯泰,易卜生,斯德林堡,左拉,哈台,高尔基,佛洛埃德,康拉德,布莱希特,D·H·劳仑斯,茄西亚·洛珈,纳博科夫,卡尔维诺,罗伯·洛威尔……
回答是:没有一个!
这些作家如此闻名,我甚至不必用英文注明原名。
相反的,下面是几个我们所不熟悉的名字,我从未见到他们作品的中文翻译,故觉没有把名字音译为中文的必要:Sully Prudhomme,Bjornst Jerne Bjornson’Jose Echeqaray’Selma LagerIof’Carl Spitteler Halldor,Ki1jan Ivo Andric……
相信不相信?这些人都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其他有名的诺贝尔奖得主中也有曾受过文坛批评指摘者。一是赛珍珠(一九三八),评论家认为她的作品文学素质不高;一是邱吉尔(一九五三),有识者以为邱吉尔亟想获得和平奖不成,文学奖是折衷。虽然他不是文学作家,但他刚出的四部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却受到佳评。
在国际政治上,瑞典保持中立,因此很少有人公开批评皇家学院文学奖评审委员会具有偏见。可是未蒙恩赐的国家(例如中国)往往有所怨言。我有时也往往猜疑诺贝尔奖的颁发具有政治(或地区)性:近年来颁奖已不集中于欧美,有时也给亚非地区分点羹。最使中国人愤慨的当然是:日本人已两次获奖,怎么还没有轮到中国人?
在一般人印象中,诺贝尔奖是非常纯洁的:不含商业性,不具偏见,不受压力,不受政治影响,等等。不过我们如细细观察一下,便可找出瑕疵。第一,奖金今年达到一百一十万元美金,这样数字令任何没有贪婪心理的作家心悸。至于偏见、压力与政治影响,我至少可举三个例子:芬兰作家Frans Femil Sillanpaa于一九三九年的获奖,当时正是芬兰抵抗苏联进袭之时;波兰裔扎斯劳·米洛兹于一九八○年的获奖,正是波兰工人组织“团结”(Solidarity)运动的那年;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未能获奖,因为他曾与独裁者毕诺歇(Pinochet)握手合照。而本年度谢默斯·希尼的获奖,有人已以为乃是北爱尔兰和平象征。此外,地区方面的偏见,我可举这个事实:诺贝尔奖开首五十七年内,只有一名获奖者是欧美两洲以外地区的人士,即一九一三年的得主印度诗人泰戈尔。
写到这里,我不免又想到两个名字,普鲁斯特与卡夫卡。他们也没有获奖。这就使我们疑问,自从诺贝尔奖于一九○一年开始颁发以来,瑞典皇家学院的信义是否可靠,可信?是否有人为的弊端?我们能不能发掘这些弊端?
回答是:很困难。原因是,皇家学院评审委员会十八名委员都曾宣誓保持他们的辩论秘密。所有会议中的提名、讨论、备忘录、信件、会议纪录等都必需藏在保险箱中,至少在五十年内不能揭露。因此,我们对何人被提名,何人有几票,何人落选等等,只能猜测。
不过我们也不能责怪皇家学院的如此小心守密。正如其他国家一样,他们最怕的是传媒界的干预。在一九七六年前,皇家学院曾与瑞典报纸具有默契。学院会在公布四十八小时前通知他们,但他们不得泄露。那一年,斯德哥尔摩一家电视台把获奖者索尔·贝娄的名字透露,所有瑞典报纸乃都纷纷犯规而竞相登载,引起皇家学院的怒火。
不过评审委员中自己也有说话不小心者。有一名叫亚瑟·伦奎斯特的委员,尽力阻止英国作家格拉厄姆·格林的获奖。在受记者访问时,多话的他不免把自己的意见泄露出来。同僚们都责他越规。伦奎斯特去世后,其他委员决意封口。但是另有一件令意大利作家亚尔倍多·莫拉维亚发窘的情势,使我不免想到评委会内部也许有人喜玩恶作剧。那是一九五九年,莫拉维亚听说这次文学奖属意大利作家,自以为必已中选,开酒会邀友庆祝,次日发现中选者乃是另一个意大利作家SaIvatore Quasimodo,弄得莫拉维亚非常不好意思。我本人很欣赏莫拉维亚作品,对后者的名字却完全生疏。
众所周知,诺贝尔奖经费来自军火商亚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产,他生于一八三三年,于一八九六年逝世,从未结婚,当时财产达三千一百万瑞典克朗(相等于今日的二亿三千万美元)。这笔巨款的利息,便成为每年五个诺贝尔奖(文学,化学,物理,医学,和平)的基金。
文学奖一开始就成为争论的焦点。一九○一年第一度奖金颁与一个法国作家,名Sully Prudhomme。瑞典文坛对此人选十分不满,四十二名作家联名写公开信,向他们所认为应该得奖的托尔斯泰道歉。托尔斯泰回信道,他幸而未获奖金,不然金钱“只会带来邪恶”。这句话触怒了评审委员会,决心使托翁的名字不再被重提。过去九十五年来,皇家学院的内部意见分歧与争执情况从未减轻。
这就使外界更觉好奇,且让我将整个程序解释一下:一、候选人必须通过正式提名;二、不准自我提名;三、贿赂是非法的,如被发现立即除名(某年一个伊朗诗人运来了十八箱阿月浑子果实,分赠十八委员,结果提名无效);四、所有提名必须于二月一日之前寄达。有资格提名者包括:一、瑞典学院,或各国同样性质的全国性研究院;二、世界各大学文学史教授;三、过去已曾获诺贝尔奖的作家;四、作家组织(例如国际笔会)会长。上述第二个范围似比较大,可是皇家学院每年所收到的提名一共只不过“数百人”而已。
皇家学院十八名院士中又选出五名小组委员会,审议每个提名,提名大部份都是年前余下的。很快地这五人就把数百提名减缩至十五个名字。在二月至五月底之间,小组委员会开会约四、五次,终而把十五个名字缩减至四、五个,在五月三十一日暑假开始之前,提呈全部十八委员。
到九月中旬暑假结束后,诺贝尔委员会每一会员书面报告自己所抉择的人选。此后,每星期四晚上进行热烈辩论投票,直到人选之中至少有一名获得六票以上。到了此时,下一聚会于星期四晨召开,希望能在一天之内达到多数票的决定。如果无人获得九票以上,奖金或可颁与二人,或可延期至下一年。(这种延期颁奖一共只发生过七次,最后一次是一九四三年)
瑞典皇家学院创始于一七八六年,模仿法国学院。十八名院士是终身职,现任委员中,半数是诗人或小说作家,半数是教授,一有死亡,才可另行遴选。多年来,委员中没有女性,因此在一九九一年以前,女作家获奖者只有一个(瑞典的Nelly Sachs,一九六六年)。现在皇家学院有了四名女委员,过去四年来有两位女作家(南非的娜婷·戈迪默与美国的托尼·莫里逊)连续获奖,似与此不无关系。
委员之中也有历史学家,也有其他专家教授,有一位是汉学家马悦然,这似解释了中国诗人北岛有时也被提名的传闻。由于委员是终身职,大多都是老年人,年龄最大的是一位九十岁的诗人。有两名年龄在八十五岁以上,七名在七十岁以上。平均年龄是七十岁半,那是因为最近刚有一位年仅四十二岁的女诗人被选为院士。不过老年人不一定蔑视青年作家,于一九八七年获奖的俄裔诗人约瑟夫·布罗茨基当时年不过四十七岁。
瑞典教育发达,懂外语者极多。皇家学院院士至少懂得三、四国文字,因此他们欣赏世界文学的水准甚高。逢到有生疏文字的作品时,他们不得不求助于专家,或自请专家把外国作品翻为瑞典文(费用甚高,但诺贝尔基金会资金雄厚)。诺贝尔委员会自设有图书馆,藏书二十万种,是全国藏有最丰富世界文库的图书馆。
目前的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名Kjell Espmark,乃是诗人,小说作家,文学历史学者。他在一九九一年曾发表过一篇解释诺贝尔奖选人标准的报告。自从一九八六年以来,很少有欧洲作家中选,而尼日利亚,埃及,墨西哥,加勒比海、日本则都有作家获奖。他承认,过去五十年来皇家学院正在尽可能“开阔视线”。
不过同时他也不嘉许所谓“政治上正确”的措施,即不顾文学水准而予女作家或第三世界作家以特殊的方便。他说瑞典学院与政府无关。但他也承认,在过去,北欧作家获奖者太多(七个瑞典人,三个挪威人,二个丹麦人,一个冰岛人,一个芬兰人),此后将向世界各国公平颁发。
院士既是终身职,到死为止,不得中途退出。一九八九年印裔英国作家萨尔曼·拉什迪(《撒旦诗篇》作者)被伊朗伊斯兰大主教霍米尼发出处死警告后,皇家学院票决,拒绝公开发表声明谴责霍梅尼,三位院士不满而辞职,但未获准许。
颁奖开首二十九年中,美国从未获奖,但此后平均每隔六年美国总有一次。著名作家中曾有两名谢绝领奖:一九六四年的萨特(因他自认清高),与一九五八年的帕斯特纳克(因莫斯科拒绝准予出境)。
爱尔兰的谢默斯·希尼终于今年获奖,可是其他许多国际闻名的作家如德国的格拉斯(Gunter Grass),捷克的昆德拉(Milan Kundera)等仍在空等。诺贝尔奖只一年一次,对他们而言,时间不够了。
一九九五年十月七日于纽约
诺贝尔文学奖背后
罗章龙与康德
徐铸成的“报海”回忆录
用崇实的精神写文章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书籍装帧艺术家池宁和他的作品
恰普曼翻译的罗马史诗
想起蔡元培先生的一个遗愿
经济学理论和“屠龙术”
由一角藏书看德国汉学研究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