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将矛盾提升为原理
栏目品书录
作者陶钧
期数1992年04期
  将矛盾本身视作研究对象并将之提升为原理的学术研究,显示了一种不以理论牺牲事实、不以研究框架牺牲研究对象的学术立场,童庆炳先生的新著《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就是以这一立场进行艺术创作心理学研究的。
  在《引言》中,作者说到自己曾对创作心理的矛盾性与复杂性而困惑。比如:“艺术家诸种创作心理的活动往往是矛盾的,相互冲突的:审美知觉既是无关功利的,又是有关功利的,既是对现实的超越,又要受现实的制约;审美情感既是艺术家自我的情感,又是人类的情感概念,既是内容的情感,又是与之相对抗的形式的情感;审美想象既具有主观意向性,又具有客观逻辑性”。作者抓住了未被前人的理论所肢解的原生状态的对象及其特征,以此作为起点,这种态度也增加了对于艺术创作规律作出新阐释的可能性。
  本书比较深入地揭示了艺术创作中心理活动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审美知觉、审美情感、审美想象则是作者所选择的三个领地。这种选择首先意味着一种理论的冒险,因为越是普遍的现象就越引人注目,研究的成果就越多,而出新的难度也就越大。但反过来说,能在被前人说烂了的话题中说出一些新颖独特之见,更见功力与胆识。我认为作者能在这场冒险中得到收获,其关键就在于他的“将矛盾上升为原理”的方法论原则。例如关于审美知觉,作者列举了种种理论,并抓住了它们在一个问题上的实质性分歧:即审美知觉是有关功利的还是无关功利的?在前人止步的这一“死结”上起步。作者认为:“最能体现审美知觉深层特征”的,恰好是它“从日常实际态度向审美态度的过渡和转变”。而这种过渡与转变之能否实现,关键在于两种心理力——功利的、实用的心理力与超功利的、审美的心理力之较量的结果。这种较量常常是痛苦的、不快的,正因为这样,审美态度战胜日常态度,实现审美地知觉后的快感也就更强烈。作者说:“审美知觉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不能简单地说是‘无关欲望’、‘无关功利’的,只能说它从欲望、功利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达到无关欲望、功利的境界。有欲是无欲的对立面,但有欲又是无欲超越的条件。甚至可以说,欲望、功利的拖累越是沉重,对此欲望、功利超越后的审美愉悦也越是痛快淋漓。”
  更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对于审美情感内在结构的分析。作者抓住了审美情感内部的两对矛盾,一是自我情感与人类情感的矛盾,二是形式情感与内容情感的矛盾。对于艺术作品中的情感,最普遍的有两种观点,一是自我情感说,二是人类情感说。作者认为应当从两者的融通中将研究推进一步。作者认为:“艺术家要表现人类的情感,就首先必须对人类的情感有深刻的体验。而这里所说的体验,是艺术家本人的体验,因此是‘我’的体验。这就是说,尽管艺术家表现的是人类的情感,但必须找到自我的情感与人类情感的交切点、重合点、结合点,使人类的情感和个人的情感融为一体。”在阐释形式情感与内容情感的关系时,作者认为:由内容所引起的情感与由形式所引起的情感常常是矛盾、对立的,而创作的奥秘正在于形式情感对于内容情感的征服。
  紧扣艺术创作中矛盾对立的种种现象,抓住它的原生状态所显示出来的复杂性,不是让事实就范于理论,而是从事实中发现并总结规律与原理,这正是《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一书能在一个前人涉猎颇多的领域迈进一步的原因。
  (《艺术创作与审美心理》,童庆炳著,百花文艺出版社,一九九○年版,4.85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