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神童
栏目
诗画话
作者
陈四益;丁聪
期数
1996年04期
中国人喜欢神童,自古如此。三岁能诗,五岁能文,七岁能为孔子师,十二岁当了上卿,真好像天下干大事的都是孩子。
到了唐代,科举也有了童子科,选神童成了制度,参试者限在十岁以内,有时皇上还要另下诏令推荐“万言童子”。好像神童出得愈多,社会便愈有体面。
童子科究竟举出了多少神童,这些神童又究竟有了什么政绩,我不大清楚,倒是因为神童可以做官,许多人家便为孩子钻营,以至弄出许多假冒伪劣的货色,是屡见于记载的。
弄几个假冒神童还不算什么,更令人震骇的是那种对儿童的戕害,真是匪夷所思。
宋代元丰年间,饶州有个叫朱天锡的因“神童”得官。于是,那地方家家都逼着五六岁的孩子读(五经》。孩子贪玩,便把他放在竹篮里,吊在树梢,叫他玩不成。许多人家还聘了“家教”,“奖金”与读经挂钩,读完一经,付钱若干。结果如何呢?没听说那里又出了什么神童,倒是“儿非其质,苦之至死者盖多也”。
如今,早已科学昌明,但对神童的嗜好似依然如故。三岁的书法家、六岁的小画家、十一岁上大学之类的报道,常有所见。家长逼着孩子学书、学琴、学画、学外文之类的事也多有所闻,虽然还没有吊到树上去。
我担心,对“神童”的过分热心,只会给孩子带来灾难。诗曰:
自古曾闻硬拔苗,
竹篮凄惨挂林梢。
可怜多少乖儿女,
未做神童命早夭。
神童
晚清社会的照妖镜
光明的使者
关于魁阁
魁阁的过客
大就好吗?
左派乎?右派乎?
荒谬的颠倒
关于历次文艺批判
给“悲哀”画像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