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不能失去张爱玲
栏目
抒臆集
作者
倪文尖
期数
1996年04期
从一九八五年柯灵先生的名篇《遥寄张爱玲》公开发表算起,张爱玲在大陆的“失而复得”已经十年,现在张爱玲的书在大书店、小书摊或整齐或零乱地出售,张爱玲的文章也被从大学教授到外地民工普遍地接受了。张爱玲那种直面人的一切欲望,尤其是把那些不大上得了台面的世俗欲望、物质欲望,明晃晃地端在国人面前的气度,显然呼应了当下里无数凡夫俗子被遮蔽了太久而又蠢蠢欲动的声音,她正面肯定、张扬了做人的基本权利和人本身具有的基本欲望。
但是,面对这种文化状态,我们又不能不顾到问题的另一方面,“张爱玲热”热中有“冷”:人们每每发现张爱玲如何唠叨金钱重要,却对《金锁记》里那么精雕细刻的一副金钱枷锁多半视如寻常;读《倾城之恋》,容易浸淫于男女尤物的勾心斗角、打情骂俏,却难以体味倾城亡国之大悲,哪怕是女主人公最后的那点“怅惘”,更谈不上小说作者如“胡琴咿咿哑哑”苍凉的调门;我们记住了张爱玲的名言“出名要趁早呀!”却不太注意紧接其后的“个人即使等得及,时代是仓促的,……有一天我们的文明,不论是升华还是浮华,都要成为过去。如果我常用的字是‘荒凉’,那是因为思想背景里有这惘惘的威胁”。所以,我们以为,在张爱玲看来,“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想怎么穿就怎么穿,只要及时风光及时行乐,殊不知,张爱玲十九岁时就很明确、或许也很无奈地随即又给生命加过个注脚,它,“爬满了蚤子”。更有甚者,人们改编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仅仅是相中了一层偷情苟欢的表皮,可是在张爱玲那里,原著中是以大悲大悯的笔触写透了人性的挣扎,人生的沧桑。总之,打一个比方,张爱玲是自觉面对“镜子”而写作的,她的笔下可以尽是人性的世俗、人世的阴险,而所有这些在这面镜子的映射里,却获得了更深层次的意味;这面镜子就是张爱玲常说的“荒凉”的“惘惘的威胁”,我们也不妨说,这是一个以反面出现的“乌托邦”,正是这“反面乌托邦”和那些同样重要的“世俗欲望”形成了必要的张力,保证了张爱玲应属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者之一。可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接受者,却看不见这面镜子,看轻了张爱玲也看轻了自己。更透底地说,张爱玲的文本诚然不免享乐、无为之类的宣扬,但她本人却以握笔疾书的写作者姿态抵抗着自己最终向享乐、无为投降,从而更消解着这些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可是,在当下,张爱玲的姿态看不见了,这个张爱玲已经早早地失去了。
我们有过在现代文学经典化过程中,误读鲁迅、肢解茅盾、简化沈从文之类的教训,也体会过恍然大悟、追悔莫及的痛楚,而这次的特殊在于,张爱玲的简单化、片面化基本上是由“市场”、“大众”这些无形的手操纵完成的。但无论如何,正像没有张爱玲的中国现代文学系谱是缺失的一样,一个走了样、失了真的张爱玲,对于我们理解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理解当下依然地无补。很可能,在我们自以为好不容易地迎来了张爱玲为我们的“醉生梦死”提供依据的时候,张爱玲却是离我们越走越远了。
不能失去张爱玲
关于《四库提要》
克拉克《中国科技与西方文明》
探索科学创造的奥秘
尚在旅途
夜航船·夜行船·夜航集
“我痛恨你们所有的人”
“经典作品”与美术史写作
八骏图引
思想政治工作也要改革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