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知识结构与文人关怀
栏目品书录
作者马少华
期数1996年10期
  书与书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相搏相斗的关系,一眼望过书架,听得一片锋刃交接的金属声。
  我书架上有两部书就是一直冷眼对望着,进行着历时已近百年的论争。尽管两部书的作者梁启超和朱执信都已作古,他们所代表的党派、报刊也早已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消失,但是本世纪初这一场围绕着土地国有问题的“纸上谈兵”,在我眼前仍是那么动人心魄,酣畅淋漓。由于辛亥革命成功后,同盟会的土地国有思想并未能真正实现,因此这场论争胜负,实际上也就没有得到历史的裁判,但是论争中双方共同达到的思想深度,在今天也是值得回味的。
  论战发生在本世纪初的日本,革命派的《民报》与改良派的《新民丛报》之间。如今想领略这场大战的当年风采,最方便的是捧着两个人的文集对照着看——我们在个人文集中一般只能听到“一半”的声音,两本文集对着看,才能唤回那你来我往的紧张空气。从旧书市上花两元钱买来的《朱执信集》,与煌煌十二巨册,标价五百五十元的《饮冰室合集》,在“块头”上就不成比例;英年早逝的革命党人朱执信与被称作一代文化巨匠的梁启超相比,似乎也非同一重量级,但这些一点也没有减少这场论争势均力敌的感觉,硬碰硬的感觉。
  从小学习四书五经,后来又各自投身于革命或改良事业的这两位世纪之交的中国文人,他们的关注的视野是令人吃惊的,几个世纪以来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和经济现象都同时排列在他们眼前,任他们各取所需:亨利·乔治的“土地单一税”方案、大卫·李嘉图的土地报酬递减法则……他们运用得是那么得心应手;西方国家公营企业的生存状态,中国土地投机的成功实例,他们信手拈来,如数家珍。为了在论据上击倒对方,不仅征引了中国的《赋役全书》、国家决算,甚至开列了英国五十年土地收入统计表、西方人的“万国国力比较表”;为了在逻辑上击倒对方,则大侃三段论、排中律。辩到兴头上,朱执信甚至直接写出了微分算式,讥诮对方说:“以小学一年级之初步智识谈财政,宜有此结果矣。”而梁启超则列举复税制与单税制的优劣,讥诮对方“于财政上原则一无所知”。其辩析至微,寸土不让,竟至在英国土地收入数字如何计算问题上纠缠不休。尽管他们的论辩立场有党派政治的背景,但确实是两位大师个人之间 比学识、比敏锐、比功力的酣畅大战。尽管语调尖刻,毫不客气,但那激昂慷慨、意气风发的气氛,则远胜今日学界温文尔雅的“商榷”。
  在这场关于土地制度的论争中,所有权的意义、资本的意义、分工的意义、效率与公平、竞争与垄断、企业目标与政府目标的分界,以从未有过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触及,因此,对于如今刚刚进入市场经济的我们来说,丝毫没有陈旧感,令人频频颔首会心。
  把社会革命问题简化为财政问题,是这场论争的偏向。这种偏向的主动者是梁启超,这很可以理解,他是反对社会革命的;而朱执信不知不觉地就跟着梁启超走了。这场论争的双方都在根据、数据上纠缠不休,钱“够不够”成了关键,因此也降低了思想论战的水平。然而,由于朱执信所代表的革命派(同盟会)的土地国有思想是以亨利·乔治的土地理论为依据的,对地税涨幅的估计是以美国城市经济发展为特殊背景的,因此就难免被人揪住辫子;况且,在同盟会的土地国有思想中并未包含土地革命(土地改革)的途径,在是否采用国家强制力的问题上也含糊,也就是说,“土地国有”的途径全都靠赎买,因此也就势有不得不陪对手“算账”的局促。
  尽管如此,以今日的一位知识分子的知识容量和结构作参照,能投入这样的论战也是太难了。在没有系统的经济学基础训练的情况下,他们不仅对当世西方经济学理论与思潮丝毫不“隔”,而且对中国赋役制度中实际施行的“火耗”、“秤余”等陋规也都“门儿清”,这既非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所能具有的知识结构,也非今日中国非专业中国知识分子所能具有的知识结构。
  两位大师都算是流亡异国的“逋逃之身”,但论辩起国家经济方略来,却有如未来财政部长在拨拉国家岁出岁入的算盘珠,这种气度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我想,中国今日的文人可有这样一番胸襟?梁启超,一个对经学、佛学、诗经楚辞研究得头头是道的学者,转过身来就能议论起币制改革、税制改革、外债、土地问题。朱执信,一位在革命党中“上马击强贼,下马草军书”的笔杆子,这边刚作完言辞激烈的政治评论,那边就来著文谈论《诗的音节》;这边刚写完《中国古代之纸币》,那边就又要议论美国新实施的遗产税和“中国米之生产及消费”。视野广阔,胸襟广阔,心系天下,这正是上一个世纪之交优秀中国文化人的精神风采。当然,如今学术分工愈益细密,这是学术的进步,也是社会的进步,但这是否意味着今天的文人因为“分工”而可以省去一份人间关怀呢?
  (《朱执信《土地国有与财政》,《朱执信集》,中华书局一九七九年第一版,3.30元;梁启超《驳某报之土地国有论》,《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一九三六年版,一九九四年影印,55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