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随便看看
读取中
读取中
标题异想天开
栏目品书录
作者桑农
期数1997年02期
  宇宙从何而来?它为什么,又是怎样开始的?它会有末日吗?如果有的话,会发生什么?在许多人看来,只有孩子才会问这样的问题。尽管我们知道,屈原早就有过“天问”,可我们更常常听到如此谆谆的忠告:不要“杞人忧天”了。于是我们瞻前顾后,斤斤计较于一己得失,忙忙碌碌于关系之学。此时此刻,读到《宇宙的起源》和《宇宙的最后三分钟》这样的书,真不知身在何处。
  有一些人,他们并不关心路上绊脚的石子,而穷其一生的精力仰望浩渺的星空。他们观察、计算、猜想,互相争论得面红耳赤,为我们描述出宇宙从肇始到终结的全过程。目前基本上一致的看法是:我们的宇宙原来只是一个相当于零的“奇点”,由于一百五十亿年前的“大爆炸”,诞生出时间、空间以及物质。“大爆炸”使宇宙膨胀。地球、太阳系乃至银河系,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最终将胀出现在的“母宇宙”,进入未知的“婴宇宙”。或者,由于爆炸力的衰竭,万有引力使所有星球向一个点坍塌,宇宙又会回到它的原初状态,一个零。
  科学离不开长期累积的观测、一丝不苟的实验,但科学更离不开天才的想象。一种猜测,一种推想,往往领先一步,成为科学发展的预兆。从地心理论到日心理论,再到大爆炸理论,我们可以看到,“正是理论才决定人们能够观察到什么”(爱因斯坦语)。科学,就是有如此不可思议的异想天开的魅力。
  诚然,现代宇宙学为我们描绘的前景是令人沮丧的。地球即使逃过种种意外,也终将毁灭;人类即使能逃离地球,也难逃宇宙的终结。但有一点不该忽视,我们是宇宙膨胀到九十亿光年才可能产生的“有生命的观察者”。宇宙是有始有终的,宇宙自己不知道,星球也不知道,可微小得简直无法与它们相比的人却能清楚地知道这一切。人对宇宙无能为力,但可以想象宇宙,凭着他有限的观察和无限的智慧。
  人类创造的一切伟大的物质形式,对于宇宙来说,都是微不足道的,只有想象力能超越时空,洞悉宇宙的奥秘。真正让人担忧的不是宇宙的末日,而是想象力的衰退。想象力的衰退就是精神的萎缩、生命的退化。不幸的是,在意识形态的诸多领域,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的想象力已日显式微。阻止想象力的“坍缩”,使之重新“膨胀”起来,我们才无愧于“宇宙精华、万物灵长”的自许。
  (《宇宙的起源》,[英]约翰·D·巴罗著,卞毓麟译,上海科技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10.00元。《宇宙的最后三分钟》,[澳]保尔·戴维斯著,傅承启译,上海科技出版社,一九九五年版,10.00元。)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