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
图码生活
每天发布有五花八门的文章,各种有趣的知识等,期待您的订阅与参与
读书 1979 - 2008 全部文章
《读书》杂志 1979 - 2008 年全部一万余篇文字,查询最少输入两个字符
查
查
随便看看
标题
古今卖官异同论
栏目
诗画话
作者
陈四益;丁聪
期数
1997年03期
官而可卖,古今所同。卖官法门,则古今有异。
据说,在一些地方,某些执掌人事的要员,卖官敛财,竟然明码标价,一手交钱,一手交官。这是同古代很相似的。
古代卖官的历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汉朝。汉武帝穷兵黩武,弄得国库空虚,只好把官爵拿来拍卖。先是卖爵,继而卖官。这种卖官之风,终汉之世未曾断绝,而且愈演愈烈,到汉灵帝时,索性开了卖官场所,设立了收贮卖官钱的专用金库,两千石的官售价两千万,四百石的官售价四百万。这种公开卖官的办法,到了清朝,更有了全面的承断与发展,自顺治到清末,从未断绝。只不过花钱买的官叫捐班,常被正途出身的官僚看不起罢了。
古今卖官也有很不同的地方。古代卖官是自上而下的,往往由皇帝颁发一个“卖爵令”之类的东西,然后由下面执行。这种诏令一般都有一个堂皇的理由,譬如救荒呀,河工呀,戍边呀等等,卖得的钱也统统上缴国库。中间上下其手的自然不少,但那是一种附带行为。皇帝对卖官及其后果也不讳言。道光皇帝就对臣下公开表示,他对捐班很不放心,因为他们将本求利,只知捞钱。但又不得不开捐的缘故是“无奈经费无所出”。今天的卖官可不一样了,它是一种由某些官僚的自发行为诱发而成的歪风。中央虽然严令禁止,但因利之所在,如无有效措施,极难杜绝。当然,他们卖官的钱也尽人私囊,不会上缴国库的。
明码标价、卖官鬻爵、败坏官风、祸国殃民,这是古今卖官共同之处;中央严禁,刁吏张狂,私相效仿,钱入私囊,则是今不同古的地方。诗曰:
鬻爵卖官古有之,
今朝未料又行时。
沉渣借势随潮起,
斜倚危栏有所思。
古今卖官异同论
未尽的文字缘
钱理群与他对鲁迅心灵的探寻
中田庆雄《冰花》
巴特菲尔德《关于基督教与历史学的论丛》
《沉沦的土地》的悲剧观
布卢姆斯伯里的故事
安排
《斐多》中的“相”
书名的噱头
《读书》杂志是以书为中心的思想文化评论月刊,凡是书及与书有关的人、事、现象都是《读书》关注的范围,内容涉及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社会思潮,包容文史哲和社会科学,以及建筑、美术、影视、舞台等艺术评论和部分自然科学,向以引领思潮而闻名。
《读书》的宗旨是:展示读书人的思想和智慧,凝聚对当代生活的人文关怀。
《读书》创刊于1979年4月10日。杂志的主要支持者与撰稿人多为学术界、思想界、文化界有影响的知识分子。